《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士兵陷入絕望的境地,必會拼死奮戰(zhàn),而求得生存。《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
【例】歷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戰(zhàn),項羽率部以少勝多,大敗秦軍,關(guān)鍵就在于他運用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的矛盾之理。故孫子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戰(zhàn)爭的瞬息萬變決定了決策的變通性。決策只有做到了“因利而制權(quán)”,適機而動,順勢而變,才能為作戰(zhàn)提供科學的指導。(梅雪《孫子兵法中的領(lǐng)導思想》)
簡作〔置之死地而后生〕
【例】我主張有些東西要搞得死一點,叫先死后活,置之死地而后生。這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合乎辯證法,死是為了活。(陳云《鈔票發(fā)行權(quán)和外匯儲備問題》)
上一篇:《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