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明理的名言名句大全
命運總是取決于個人所感覺的、所想要的和所做的是什么。
[美]愛因斯坦《祝高爾基65歲生日的賀信》
追求對象的擴展稱為“學習”,而捕捉對象的深度則稱為“發(fā)現(xiàn)”。
[德]歌德《箴言與省察》
不管你胸羅如何的淵博,如若不能反復思維咀嚼消化的話,它的價值,遠遜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慮的知識。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心靈的沉思習慣具有遍及于最淺薄到最高深之處的優(yōu)點。
[英]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
思考時,必須要對思考的對象發(fā)生“興趣”,不斷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遠不可懈怠。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習慣的本能,不定的恐怖,和法定的利益,是反對接受新思想的武器; 而且想起新思想,比教人承認他還難,有許多人終身反思而無什么真正的創(chuàng)見。
[英]羅素 《政治理想》
我的感覺所給予我們的東西,只有通過一種概念的構造,才能變成一種世界觀。因此,不能斷言可觀察的世界的后面,不存在一個[客觀的實在]世界,因為這種可觀察的世界本身并不存在——也就是說,世界并不是由我們的感覺給予我們的。
[美]愛因斯坦《同施特恩談話》
集體的智慧可惜不足以代替?zhèn)€人的智力。反對公認意見的人都一直是一切進步的起源,無論道德上的進步,還是知識上的進步。
[英]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
從那些看來同直接可見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種復雜的現(xiàn)象中,認識到它的統(tǒng)一性,那是一種壯麗的感覺。
[美]愛因斯坦《失業(yè)的痛苦和探索自然界統(tǒng)一性的樂趣》
某種事情的思索,如一切的外在機緣和內在氣氛都很調和,它自然地就涌出來。唯其如此,思想絕不是他們本來就有的東西。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只有大規(guī)模的懷疑主義才能夠揭開把我們同真理隔開的帷幕。
[英]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
感覺印象之間產生了某種秩序,這種秩序的產生,是通過普遍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創(chuàng)造,并且通過這些概念同感覺經驗的某種確定的關系。
[美]愛因斯坦《物理學和實在》
一般的“書籍哲學家”,如同歷史的研究者; 自己思考的人,猶如事實的目擊者。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我主張的懷疑主義總起來說只是下列三點: (1) 當專家們的意見一致時,與其相反的意見依舊具有不確定性; (2) 當專家們的意見不一致時,非專家的人不能認為哪一種意見具有確定性; (3) 當所有專家都認為一種肯定的意見缺乏充分的理由時,一般人很可以暫不作出他的判斷。
[英]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
我們用感性知覺只能間接地得到關于外世界的客體的知識。廣義的物理學所面臨的任務,是建立這樣一些關于實際發(fā)生的事件和現(xiàn)象的概念,以便在那些為我們的感官所感知的知覺之間確立起有規(guī)律的聯(lián)系。
[美]愛因斯坦《理論物理學的提法》
對于愛思考的人來說,此世界實不乏有價值的思想,但這些思想中,能夠產生反跳或反射作用力量的,也就是說,此思想著述成書后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卻不多見。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因為一切重要的知識進步,都靠獨立思考,不受外界意見的影響,在像尊重上帝的意志那樣尊重多數(shù)人意志的地方,這種獨立是不可能存在的。尊重多數(shù)人的意志比尊重上帝的意志更為有害。
[英]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
從哲學觀點來看,這種世界觀同樸素實在論緊密地聯(lián)系著,因為,后者的擁護者認為,我們的世界的客體是感性知覺直接給予我們的。
[美]愛因斯坦《物理學、哲學和科學進步》
如果我們完全采取懷疑的態(tài)度,把自己完全擱在一切知識之外,且由外面的立腳點,設種種的疑問,被逼而回到知識的圍子里來,那么,我們就找來什么是不可能的,而懷疑主義也就永遠不能反對了。
[英]羅素《哲學問題》
如果世界充滿著真正思考的人,我想,大概不會容許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噪音吧! 然而,社會每一角落卻充斥著令人心驚肉跳和毫無目的的噪音。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廣泛的事實材料對于建立可望成功的理論是必不可少的。材料本身并不是一個演繹性理論的出發(fā)點;但是,在這材料的影響下,可以找到一個普遍原理,這個原理又可以作為邏輯性 (演繹性)理論的出發(fā)點。
[美]愛因斯坦《特殊和一般、直覺和邏輯》
所謂“錯誤的思想”,就是思想本身;而所謂“正確的思想”,就像鸚鵡學舌。
[英]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
事實上,斷定 “實在”是獨立于我的感覺而存在的,這是理智構造的結果。我們恰巧相信這種構造,要超過用我們的感覺所作的那些解釋。
[美]愛因斯坦 《關于“實在”問題的討論》
精明,如果是純真的,它更屬于我們性格中的無意識部分。我認為,正是這種特質,使我們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
[英]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
可是我相信,我們需要有一個概念世界來把我們的感覺變成可以為思想所利用的東西。認為我們知覺到這個世界,那是幻想。當我們說我們知覺到這個世界,我們就已經把我們的感覺轉化成概念的東西了。
[美]愛因斯坦《同施特恩的談話》
古邏輯置思想于桎梏之中,新邏輯給予思想以翅膀。
[英]羅素《哲學中之科學方法》
只有我們觀察到的東西才是存在的。但是這種說法顯然也是錯誤的,因為可觀察的世界并不“存在”。我們所觀察到的不是世界。
[美]愛因斯坦《同施特恩的談話》
經閱讀后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學家從化石來推斷上古植物一樣,是各憑所據(jù);從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則猶似面對著盛開的花朵來研究植物一樣,科學而客觀。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人們逐漸承認了這樣一種信念,認為一切關于事物的認識,不過是對感覺所提供的素材的一種加工。
[美]愛因斯坦《羅素的認識論》
一切偽裝的假情假意都是思索的產物,但是不能繼續(xù)持久而不露破綻。
[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過于專一的想著任何一個問題都是錯誤的,特別是當我們只能思考而不能付之行動時更是如此。
[英]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
凡是不能觀察到的,都是不存在的。但是這種觀點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人們究竟“能夠”觀察到什么或者“不能夠”觀察到什么,那是不可能作出有效的斷言的。
[美]愛因斯坦 《同施特恩的談話》
追求權力的科學雖日益勝利,而追求真理的科學見戮于一種懷疑論,此懷疑論乃科學家們的才能所孳生者。若此情形謂之不幸,誠不可否認,但我決不能承認我們許多科學界領袖之罷黜懷疑論而崇奉迷信為進步。懷疑論許是苦悶的,也許是無出息的,但至少它是誠實的,且是真理的探求之產兒。或者它是一種暫態(tài)。但返于已唾棄的愚蠢時代之信仰仍不能有真正的逃避。
[英]羅素 《科學觀》
在思想的世界中,只有精神,沒有肉體,也沒有重力的法則,更不會為窮困所苦。所以,有優(yōu)美豐饒心靈的人,在靈思來臨的一剎那間所得到的啟示,其樂趣絕非俗世所能比擬。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一個人把實際觀察到的東西記在心中,會有啟發(fā)性幫助的,我這樣說,也許能夠更加靈活地解釋它。但是在原則上,試圖單靠可觀察量來建立理論,那是完全錯誤的。
[美]愛因斯坦《同海森伯的談話》
真正思索的人,在精神王國中,等于一國的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的判斷如同君主的圣諭,他的話就是權威,——君主是不接受他人的命令,也不認識其他的權威。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根據(jù)一個建立在一些具有最大簡單性的前提之上的概念體系,能夠“理解”所有感覺經驗的總和。懷疑論者會說,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信條”。事情雖然如此,但是這個“不可思議的信條”已由科學的發(fā)展給以驚人的支持。
[美]愛因斯坦《廣義引力論》
觀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觀察下的現(xiàn)象,在我們的量度裝置中產生某些事件。結果,進一步的過程又在這套裝置中發(fā)生,它們通過復雜的途徑,最后產生了感覺印象,并幫助我們把這些感受在我們的意識中固定下來。
[美]愛因斯坦《同海森伯的談話》
嚴格說來,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只有對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徹底的理解,從書中閱讀別人的思想,只是撿拾他人的牙慧或殘渣而已。
[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我們的心理經驗包括一個豐富多彩的序列: 感覺經驗,對它們的記憶形象、表象和情感。物理學同心理學完全不同,它只直接處理感覺經驗以及對它們之間關系的“理解”。但是,甚至連日常思維中的實在的外在世界這一概念也完全是以感覺印象為根據(jù)的。
[美]愛因斯坦《物理學和實在》
我們的一切思想和概念都是由感覺經驗引起的,它們只有在涉及這些感覺經驗時才有意義。
[美]愛因斯坦 《時間——空間》
我們對于那些有關實在的想法表示信賴或相信,僅僅根據(jù)于如下的事實:這些概念和關系同我們的感覺具有“對應”的關系。我們的陳述的“真理”內容就在這里建立起來。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科學中就都是這樣。
[美]愛因斯坦《給塞繆爾的信》
在我們能夠宣稱已經在最低程度上觀察了任何東西之前,我們必定能夠說出自然界是怎樣起作用的。必定至少用實踐的語言知道了自然規(guī)律。只有理論即只有關于自然規(guī)律的知識,才能使我們從感覺印象推論出基本現(xiàn)象。
[美]愛因斯坦《同海森伯的談話》
幾何——物理理論本身不能直接描繪出來,因為它只是一組概念。但是這些概念能用來把各種各樣實在的或者想象的感覺經驗在頭腦里聯(lián)系起來。因此,使理論“形象化”,就意味著想起那些為理論給以系統(tǒng)排列的許多可感覺的經驗。
[美]愛因斯坦《幾何學和經驗》
按照樸素實在論,事物 “都是”像它們通過我們的感官而被我們知覺到的那樣。這種幻想支配著人和動物的日常生活;它也是一切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出發(fā)點。
[美]愛因斯坦《羅素的認識論》
邏輯基礎愈來愈遠離經驗事實,而且我們從根本基礎通向那些同感覺經驗相關聯(lián)的導出命題的思想路線,也不斷地變得愈來愈艱難,愈來愈漫長了。
[美]愛因斯坦《物理學和實在》
事實上,“實在”決不是直接給予我們的。給予我們的只不過是我們的知覺材料;而其中只有那些容許用無歧義的語言來表述的材料才構成科學的原料。從知覺材料到達“實在”,到達理智,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理智構造的途徑,它完全是自由地和任意地進行的。
[美]愛因斯坦 《關于“實在” 問題的討論》
唯有經驗能夠判定真理。然而,如果我們成功地用公式表述了一個富有意義的、嚴謹?shù)膯栴},我們就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不管已知的經驗事實多么豐富,要證實或者要駁倒都不會容易的。
[美]愛因斯坦《廣義引力論》
雖然事件和經驗事實是整個科學的基礎,但是它們并不構成科學的內容和它的真正本質;它們不過是組成這門科學的題材的資料。對實驗事實之間的經驗關系的簡單觀察,在他看來,并不代表科學的唯一目的。
[美]愛因斯坦《評梅耶松的書》
理論家的方法,在于應用那些作為基礎的普遍假設或者“原理”,從而導出結論。……他必須首先發(fā)現(xiàn)原理,然后從這些原理推導出結論。
[美]愛因斯坦《理論物理學的原理》
適用于科學幼年時代的以歸納為主的方法,正在讓位給探索性的演繹法。
[美]愛因斯坦《空間、以太和場》
科學方法帶給人類哪些希望和憂慮呢?我不認為這是提問題的正確方法。這個工具在人的手中究竟會產生出些什么,那完全取決于人類所向往的目標的性質。只要存在著這些目標,科學方法就提供了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手段。可是它不能提供這些目標本身。科學方法本身不會引我們到哪里去的,要是沒有追求清晰理解的熱忱,甚至根本就不會產生科學方法。
[美]愛因斯坦《科學的共同語言》
正確的命題是從它所屬的體系的真理內容中取得其 “真理性”的。
[美]愛因斯坦《自述》
如果有人贊成把人類從地球上消滅掉作為一個目標,人們就不能從純理性的立場來駁倒這種觀點。但是如果有些目標和價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們就能夠合理地來議論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
[美]愛因斯坦《自由和科學》
用盡可能簡短的形式,來表述一系列概念的進程,而又足以完整地把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徹底保存下來,那是有點吸引人的。我們要盡量按照這樣的方式來處理相對論,并且要表明全部的進程是由許多微小的而幾乎自明的思考步驟所組成。
[美]愛因斯坦《相對論發(fā)展簡述》
它 (指理論觀念)是由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產生出來的。一個理論觀念一旦獲得了,人們就不妨抓緊它,一直到了它導致一個站不住腳的結論為止。
[美]愛因斯坦《廣義引力論》
這種公式 (指某些精密公式)一旦勝利完成以后,推理就一個接著一個,它們往往顯示出一些預料不到的關系,遠遠超過這些原理所依據(jù)的實在的范圍。
[美]愛因斯坦《理論物理學原理》
暫時的成功較之原則性的考慮,對于幾乎所有的人,都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時興的東西總是使人迷惑,即使在一段時間內。
[美]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看法》
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嚴重的錯誤。我想,即使是一頭健康的猛獸,當它不餓的時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強迫它不斷的吞食,特別是,當人們強迫喂給它吃的食物是經過適當選擇的時候,也會使它喪失其貪食的習性的。
[美]愛因斯坦 《自述》
我對自然知識的興趣,無疑地也比較強;而且作為一個學生我還不清楚,在物理學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識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數(shù)學方法聯(lián)系著的。
[美]愛因斯坦《自述》
要達到關于知識的理論,不可能通過對邏輯性的思維和思辨進行分析,而只能通過對經驗的觀察資料進行考查和直覺的理解。
[美]愛因斯坦《評梅耶松的書》
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沒有一種生氣勃勃的精神,它們到頭來都不過是笨拙的工具。但是如果渴望達到這個目標的念頭是強烈的活躍在我們的心里,那末我們就不會缺少干勁,去尋找達到這個目標并且把它化為行動的方法。
[美]愛因斯坦《目標》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春秋)孔丘《論語·衛(wèi)靈公》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戰(zhàn)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漢) 戴圣《禮記·大學》
巧言雖美,
用之必滅。
(三國) 曹植《矯志詩》
高者未必賢,
下者未必愚。
(唐) 白居易《澗底松》
言者無罪聞者戒,
下流上通上下泰。
(唐) 白居易《采詩官》
利劍不可近,
美人不可親。
利劍近傷手,
美人近傷身。
道險不在廣,
十步能摧輪。
情愛不在多,
一夕能傷神。
(唐)孟郊《偶作》
巧舌如簧總莫聽,
是非多自愛憎生。
(宋)劉兼《誡是非》
功名多向窮中立,
禍患常從巧處生。
(宋)陸游《讀史》
取人最忌規(guī)模狹,
絕物常因議論嚴。
(宋)劉克莊《圣賢》
上邪下難正,
眾枉不可矯。
(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
人生貴得志,
豈必多奇謀。
折節(jié)求功名,
當為天所羞。
(明) 陳子龍《西門行》
上一篇:關于時間的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智慧的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