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功,甘愿低處
老子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主,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他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所以他一向不喜歡針鋒相對、爭強好勝的做法。
唐代李泌,少時思維敏捷,聰明過人,書讀有萬卷,可謂博古通今,且精研《易象》,善為文,常游于嵩、華、終南諸山間。后因玄宗賞識,才華得以施展,曾以與世無爭的謀略,幾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瀾,立下汗馬功勞。唐玄宗說他是“神童”,而宰相張九齡更是欣賞他的膽識,稱他為“小友”。但因他不授唐玄宗加封的官職,而喜與太子游,年少輕狂的太子非常欣賞、尊重他,因此二人結為布衣之交。
天寶年間,天下危機四起,李泌趕赴朝廷,與大臣們共商治國大計,可是奸臣楊國忠排除異己,李泌不得已又離開朝廷。不久后,“安史之亂”爆發。太子即位后,特召見李泌。李泌毫無保留地向皇上陳述政治形勢,肅宗非常贊同,再次授予宰相之職。但李泌婉言謝絕曰:“陛下屈尊待臣,視如賓友,比宰相顯貴多了。”最后因無法拒絕肅宗的好意,只得接受散官之職,雖為散官,但是朝中大小事情均可過問。真是不為宰相但權逾宰相啊!
李泌建議肅宗儉約示人,不念宿怨,選賢任能,收攬天下人心,最終唐肅宗在李泌的輔佐下,收復長安、洛陽,唐廷轉危為安,李泌見時機已到,便請辭歸隱山林。唐肅宗不愿讓其離去,說:“朕與先生共過患難,現也應該同享快樂,為什么一定要走呢?”李泌說:“臣有四個必走的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復留。”終于說服唐肅宗,歸隱衡山。
唐代宗時,因藩鎮割據所擾,朝野上下,一片混亂,代宗又特召李泌出山,李泌一再推辭。無奈代宗執意邀請,再一次無宰相官職卻逾越宰相,軍國重事皆與他咨商。時局漸漸好轉,李泌又辭官而去,從此永居山林。
智慧總結
人們都知道居功之害。如果有玷污名聲的行為,自己也應該承擔一部分,而不能完全推脫給別人,否則會不利于道德修養的提高。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因為安于卑下,不爭地位,善利萬物,所以誰都喜歡它。這種懂得隱藏自己才智的做法,經過很多例證,對任何人都是有益的,它不是茍且偷生,而是一種韜光養德的修身之道。
上一篇:不以己悲,應對從容
下一篇:不急不躁,打好事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