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亙古未有
【溯源】
唐·李百藥《北齊書·王纮傳》:“帝使燕子獻反縛纮,長廣王捉頭,帝手刃將下,纮曰:‘楊遵彥、崔季舒逃走避難,位至仆射、尚書,冒死效命之士,反見屠戮,曠古未有此事。’帝投刃于地曰:‘王師羅不得殺。’遂舍之。”
【釋義】
從古至今,從來不曾有過。
【故事】
北齊時期的王纮,年少時善于騎馬射箭,非常愛好文學,天性機智敏捷。十三歲那年,王纮隨父親王基去拜見郭元貞。郭元貞當時任揚州刺史,很有學問,與王基是知己好友。郭元貞對王纮的聰慧好學早有耳聞,他將王纮拉到身邊,撫摸著他的背,關心地問道:“我早就聽說你博覽群書,近來都讀了些什么書?”王纮答道:“讀的《孝經》。”郭元貞問:“《孝經》里講的都是什么呀?”王纮說:“在上面做官的,不能驕橫,要關心下屬,愛護民眾;而下面做平民百姓的,要服從治理,遵紀守法,不能犯上作亂。”郭元貞說:“解釋得很好。不過,我已做了幾年刺史,有沒有聽說我有驕橫的名聲呀?”王纮則答:“我雖然沒有聽說您有過驕橫的名聲。然而君子防患于未然,也希望留意此事。”郭元貞聽了王纮的回答,深感震驚。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高澄正在謀劃取代東魏皇帝時,被仆人蘭京刺殺而死。當時在場的朝中大臣楊愔(楊遵彥)、崔季舒等狼狽出逃。王纮和侍衛統領紇奚舍樂為救護高澄奮力搏斗,紇奚舍樂當場死亡,王纮也在搏斗中被砍傷,因此立有大功,升任晉陽令。
王纮為官以后,不但清正廉潔,而且敢于直言進諫。北齊文宣帝高洋,晚年沉溺酒色,常誤國事。時為都督的王纮,經常勸諫。有一次,高洋和大臣們飲酒作樂,他得意忘形地說:“真快樂呀!”王纮說:“有快樂就會有痛苦。”高洋問:“這話怎么講?”王纮說:“整天狂飲不醒,酩酊大醉,亡家破國,身死名滅,這就是痛苦。”高洋聽了很生氣,他沉默了一陣,忽然責問王纮:“你與紇奚舍樂一起侍奉我的兄長,紇奚舍樂死了,你為什么沒死?”王纮回答:“君亡臣死,自是常節,只是刺客力量不重砍得太輕,所以我沒死。”高洋立即讓人把王纮綁了起來,把刀架在脖子上要殺他。王纮喊道:“楊愔、崔季舒當時都倉皇逃走,現在卻升任仆射、尚書,像我這樣冒死效命的人反而會被殺,自古以來從沒聽說過這樣的事情。”高洋聽后,想起他曾救過自己哥哥高澄的命,便把刀扔到地上說:“王纮不得殺。”便寬恕了他。
【智慧語林】
王纮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大臣,文能著文作詩,武能騎馬射箭,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舍命救護主人,并敢于不懼生死,勸諫皇上,集文人的骨氣與武士的勇猛于一身。
上一篇:井底之蛙典故故事|井底之蛙釋義
下一篇:亡羊補牢典故故事|亡羊補牢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