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不可同日而語
【溯源】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釋義】
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并論,不能相比。
【故事】
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是主張“合縱”的,建議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為了說服趙國國君采納他的主張,蘇秦親自來到了趙國。
趙王比較年輕,繼位時間不長,他很想聽聽蘇秦的主張,就熱情地接待了他。趙王說:“寡人很想聽聽先生教誨。現在什么事是趙國最主要的大事?”
蘇秦答道:“臣以為人民安定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工作。人民安定的先決條件是國家的安全,而國泰民安的根本又在于選擇盟友。如今列國紛爭,諸侯并立,選擇朋友得當,國家就安全,人民就安定。否則,情況就會相反。”
趙王問:“怎樣選擇合適的盟友呢?”
蘇秦答道:“假如國君與秦國交好,秦國就會侵犯韓國、魏國,之后,必然要進一步獲取山東的土地。如果秦軍渡過黃河,越過漳水,占據番吾,趙國和秦國必然在邯鄲交戰。這對趙國十分不利,也是國君需要考慮的事啊。”
趙王問:“如何才能解除這種憂患呢?”
蘇秦回答:“要解除這種憂患,首先必須制約秦國。現在的形勢,山東的幾國沒有勝過趙國的。貴國疆域有兩千多里,軍隊數十萬,戰車幾千輛,戰馬幾萬匹,糧食夠吃十年。貴國西有常山,南有黃河、漳水,東有清河,北鄰燕國。秦國最怕的就是趙國,但一直不敢進攻,是怕韓、魏兩國從后面攻擊之。所以韓、魏是趙國的屏障。可一旦秦國占領韓、魏,趙國就大禍臨頭了。臣考察過天下的版圖,諸侯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六國組成一體,同心協力共御秦國,秦國就不敢再侵犯別國了。”
趙王聽了很感興趣,說:“愿先生講得更詳細些。”
蘇秦微笑著說:“六國聯合在一起締結盟約,互為攻守,秦國就無計可施了。如果秦國進攻楚國,齊、魏兩國出精銳部隊幫助楚國,韓國斷絕秦國的糧道,趙國渡過黃河、漳水攻秦,燕國守衛常山之北。如果秦國進攻韓、魏,楚國就斷絕秦國后路,齊國出精兵幫助韓、魏兩國,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守衛云中。如果秦國攻齊國,楚國斷其后路,韓國守衛城皋,魏國堵塞河內之道,趙國渡過黃河、津水和博關,燕國出精兵助齊。如果秦國攻燕國,趙國守護常山,楚國駐軍武關,齊國渡渤海,韓、魏兩國出精兵助燕。秦國如果進攻趙國,韓國駐軍宜陽,楚國駐軍武關,魏國駐軍河外,齊國渡過清河,燕國出精兵助趙。秦國無論攻擊哪個國,都注定失敗。六國合縱相親,秦國懼怕,必然不敢出函谷關了。君王,打敗敵國和被敵國打敗,別人做自己的臣子和自己當別人的臣子,這兩種境遇可不能夠放在一起相比呀!請君王三思!”
趙王很贊同蘇秦的意見,便封他為武安君,給他一百輛車,二萬兩黃金,一百雙白璧和許多精美綢緞,派他去說服其他國家。
【智慧語林】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的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么完美,總是恰好擁有你所沒有的優點;最關鍵的是,他總是在你備受爸爸媽媽批評的時候適時地出現,種種“閃光點”讓你在討厭他們這幫好孩子的同時,也順帶鄙視自己。但是,由于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眾多原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率、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時的、外顯的行為便沒有優劣之分,因此也不具有可比性。聰明的家長從來不將其與另一個孩子作比較,而是和孩子的過去比。
上一篇:下筆成章典故故事|下筆成章釋義
下一篇:不可多得典故故事|不可多得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