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白馬過關》注釋,意譯與解說
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①。服齊稷下②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③。故藉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 不能謾于一人④。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白馬非馬:戰國時名家的著名論點,說明個別(白馬)與一般(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他們只看到二者的區別,沒有看到二者的聯系。②稷下:齊國地名,在今山東臨淄縣北古齊城西。③顧:通“雇”,酬,付給。賦:稅。④謾:欺騙,蒙蔽。
【意譯】
兒說是宋國的雄辯家,以堅持“白馬非馬”的論點聞名。他在參加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術大辯論中,用滔滔不絕的宏論,戰勝了所有的論敵。但當他騎著白馬通過邊境關卡時,卻被幾個手持矛戟的兵士迎頭拉住,要他繳納馬稅。士兵們根本不管什么“白馬非馬”那一套,不交稅就是不給過關。兒說只能老老實實地掏出錢來,照章納稅過關。所以,依靠虛浮的言辭和思想,固然能夠使一國人都屈服,但一經考核實體查對原形就不能欺騙任何一個人了。
【解說】
戰國時名家尤以堅持“白馬非馬”的議論而名噪一時,不過,據說此論的創始人還是本篇中的兒說。關于“白馬非馬”的說法,根據兒說的本意,是說“白馬”是“馬是白色的”,而“馬”則是指馬的“形”,色是色,形是形,所以說白馬(色)非馬(形)。亦即“白馬”與“馬”是兩個概念,屬概念(白馬)與種概念(馬)是分離的,不能用“白馬”來概括“馬”。從邏輯學看來,“白馬非馬”說明了個別(白馬)與一般(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即屬概念與種概念的問題,兩者不能混同,這在邏輯上是一個重大的貢獻。但是,這個命題只是反映了人們思維推導上的一個階段,并不能把它作為結論運用于現實生活中。因此,當他騎著白馬通過邊境關卡時,卻被幾個手持予戟的兵士迎頭攔住,要他繳納馬稅。盡管兒說善講“白馬非馬”之論,但是守關士兵卻不管他那一套,他的白馬還是馬,所以還是要交納“馬稅”的。在這里,兒說的“白馬非馬”論就不再有理論上的意義,而純粹是狡辯了。這則寓言說明,盡管兒說能夠高談闊論,在理論上能說服稷下學宮一大批文人學士,不乏創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企圖以高深的理論嚇唬守關的士兵,那就行不通了,這倒值得當今空談國是的人們認真地想一想的。
【相關名言】
一個毫無裝飾、簡單樸素的崇高的思想,即使沒有說出來,也往往會單憑它那崇高的力量而使人屈服。
——希臘·郎加納斯
上一篇:《侯白·癡人甕帽》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呂不韋·穿井得一人》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