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柏矩哭辜人》注釋,意譯與解說
柏矩①學于老聃②,曰:“請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 天下猶是也。” 又請之, 老聃曰: “汝將何始?” 曰:“始于齊。”至齊,見辜人③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 曰: “子乎! 子乎! 天下有大菑④, 子獨先離⑤之。曰 ‘莫為盜,莫為殺人’。榮辱立然后睹所病,貨財聚然后睹所爭。今立人之所病, 聚人之所爭, 窮困人之身, 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 以得為在民, 以失為在己; 以正為在民, 以枉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⑥, 退而自責。今則不然, 匿為物而愚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涂而誅不至。民知力竭, 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 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 知不足則欺, 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 于誰責而可乎?”
——《莊子·則陽》
【注釋】
①柏矩: 姓柏, 名矩, 老子門徒。②老聃: 相傳即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擔任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周衰,西出函谷關,退隱。著有《老子》。老子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構生、變化和本原。認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可以解釋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有著“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絕對的本體的意義。他的學說中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但忽視了對立面轉化的條件。在政治上抨擊當時統治者之貪欲,提出“絕圣棄智”,“無為而治”,回歸“赤子”的主張, 以“小國寡民”為理想的社會藍圖。他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后來各派哲學幾乎都從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家則奉之為教主,稱“太上老君”。歷代皇帝又封他為“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③辜人:死刑示眾者。④菑:通災。⑤離:通罹,遭受。⑥形:通刑。
【意譯】
柏矩向老聃求學,說:“我想請求游歷天下。”老聃說:“算了吧!天下和這里一樣。”再次請求,老聃說:“那么你打算先到哪里去呢?”回說:“先到齊國。”柏矩來到齊國,看見一個被處磔刑而示眾的尸體。就把他倒臥下來,并脫下身上的官服覆蓋在他身上,又仰天號哭,說道:“先生啊,先生,天下有大災難,你卻先遭遇到了。當官的常說:‘不要做強盜,不要去殺人。’榮辱感樹立起來后,就可以看到由此而產生的令人憂心的弊病;財貨積聚在人手里后,就可以看到由此而產生的利害之爭。現在當官的卻確立讓人憂心紛爭的榮辱感,聚積起讓人爭奪犯罪的財貨,并且使人窮困勞頓到沒有休止的時刻。到了這種地步,要想不遭殺身之禍,能辦到嗎?古時候的人君,總是把有所成就歸功于人民,而把有所失誤歸咎于自己;以為正確的總在人民一邊,過錯的則在自己身上。故一旦用刑不當,錯判人罪,就會退而自責。而現在則完全不是這樣,隱匿事情的真相,而愚弄百姓;把困難擴大,而歸罪那些畏難的人;把任務加重,而懲罰那些不能勝任的人;把路程定得很遠,而誅殺那些走不到的人。人民知道自己盡其能力而做不到,就必然以投機取巧,耍弄欺騙來應付。當官的經常表現得很虛偽,一般的老百姓怎能不虛偽呢!能力不足便作偽,智慧不足便欺騙,財貨不足便盜竊,如今盜竊成風,究竟該責備誰才對呢?”
【解說】
這是一篇大膽抨擊封建統治者的檄文。作者把犯罪根源歸結到統治者的人治,尖銳,辛辣,不加諱飾,充分顯示了道家哲學金剛怒目的一面,讀來使人血脈僨張。特別深刻的是作者看到了人性虛偽為禍之烈,以及造成人性虛偽的原因在于統治者的專制統治。論者或以為中國的封建傳統中一個重大缺陷,是缺少自我,缺少個人主義。其實,在封建社會中國人的自我和個人主義得到了惡性的發展,只是由于帝王只承認一個“我”,就是“朕”,只肯定一個“個人”,就是“寡人”,結果,在尚同貴公的說教之下,所培育起來的只是虛偽的人格假面,唯我獨尊的“自我”和唯利是圖的“個人主義”在虛偽的人格假面的掩護下,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導演出了多少人間丑劇,所以魯迅先生曾以“瞞”和“騙”兩個字來概括中國人的劣根性。可以說,中國缺乏的并不是自我,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表里如一,真誠無欺的人格精神。所以從老莊開始,至李贄、龔自珍一直呼喚著絕假純真的赤子之心,只有當人恢復了赤子之心,才會有真正的自我,真正的個人,才能享有具有個性光輝的人的尊嚴。
【相關名言】
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愛, ……虛偽永遠無聊乏味,令人生厭。
——法國·布瓦洛
真情常在, 虛髀終敗。
——張養浩
上一篇:《房玄齡·杯弓蛇影》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孟子·楚人學語》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