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捕蜮第一》注釋,意譯與解說
龔自珍既廬墓堲居①,于彼郊野,魂飛飛以朝征,魄凄凄而夕處。百蟲謀之,曰:予可攻侮。厥族有大有小,布滿人宇。予告訴無所, 發書占之, 曰: 可以術捕。禁制百蟲, 非網非罟。予嘗韙夫獵者之彈, 亦起于古之行孝者②,魑魅山林,則職畏禹③。予禁制汝蟲, 皆法則上古。叩山川邱墳, 而天神來下。山川之祗④問曰: “今者有蜮,蜮一名射工,是性善忌,人衣裳略有文采者輒忌,不忌缞绖⑤。能含沙射影,人不能見,必反書之名字而后噬之。捕之如何?”“法用蔽影草七莖,自障蔽,則蜮不見人影。又用方諸⑥,取月中水洗眼,著純墨衣,則人反見蜮,可趨入蜮群,則蜮眩瞀⑦。乃祝曰:‘射工!射工!汝反吾名,以害我躬,吾名甚正,汝不得反攻。射工!射工!速入吾胃中。’如是四遍,蜮死,烹其肝。大吉。”述《捕蜮第一》。
——《定庵全集》
【注釋】
①廬墓堲居:廬墓,古時父母或老師死后,在其墓旁作室守靈。堲(ji),燒土為磚,墊在棺木周圍。這里堲居就是壙居的意思。②獵者之彈,亦起于古之行孝者:典出《吳越春秋》,有歌謠云:“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據說古代孝子,為了使父母的遺體不遭鳥獸破壞,制成彈弓來驅逐鳥獸。③魑(chi)魅(mei)山林,則職畏禹:魑魅,傳說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服虔云:“魑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職,主。傳說夏禹以九州之金鑄鼎,鼎上圖畫鬼神百物,使百姓入川澤山林,不遇鬼怪。(見《左傳》宣公三年)禹,即禹鼎。④祇(qi):地神。⑤缞(cui)绖(die):古代喪服。缞,用麻布制成的喪服,披在胸前。绖,用麻做的喪帶,系在腰上或頭上。⑥方諸:古代于月下承露取水之器,遠古用蛤殼,后來用銅鑄。《淮南子·天文》:“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注》:“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令熱,月盛時以向月下,則水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滴,先師說然也。” ⑦眩(xuan)瞀(mao):眼花,看不清楚。
【意譯】
龔自珍(我)在父母墓旁作室守靈,壙居在郊野,一早隨著飛魂出征,傍晚伴著凄情而歸還。有百蟲計謀害我,揚言:我(指龔自珍)可以被它們攻侮。它們這一伙有大有小,布滿在人間。我沒有地方可以訴說,于是寫字占卜求問,答道:可以用方術捕捉它們。要禁絕控制百蟲,不能用網。我曾經認為獵人制作的弓和彈丸是對的,因為這些武器起源于古代的孝子為了保全父母的遺體驅逐鳥獸而產生的,山林中害人的怪物,就是主要害怕避邪的禹鼎。我制伏你們這些蟲豸,都是效法上古之人。我敲打山川墳墓,天神為之下界而來。山川的土地神問道:“如今有叫蜮的怪物,它另一名字叫射工,此物的脾氣善于憎恨,人穿的衣裳稍有花紋光澤顏色的就要憎恨,就是不恨人穿的喪服佩的喪帶。此物能含沙射影,人看不見它,它卻因此將人的名字反寫后咬死他。如何捕捉它呢?”(天神回答說:)“用七棵蔽影草作法, 自己以草為障遮蔽起來,蜮就看不見人的影子。再用盛露取月下水的銅盤,蘸月下水洗眼睛,穿上全黑的衣衫,到那時人反能看見蜮,可以進入蜮群之中,而蜮卻眼花瞭亂看不清楚。這時就祝禱念詞說:‘射工!射工!你反寫我的名字,以此害我的身體,我的名字很正, 你不能反攻。射工! 射工! 你速速進入我的腸胃之中。’ 如此念四遍,蜮便死了,蜮死后煮它的肝。大吉大利。”于是我記述下 《捕蜮第一》。
【解說】
本篇寓言將害人的蜮蟲看作必須首先消滅的對象。《詩經·小雅·何人斯》中就把鬼蜮視作妖孽,“不可得而見”的壞種。相傳蜮居水中,聽到人聲,以氣為矢,因激水浪,或含沙射影,被射中的人皮膚生瘡,被射中身影的人則生病。白居易在《長慶集·讀史詩》中詠嘆: “含沙射人影, 雖病人不知。巧言構人罪, 至死人不疑。”誰對陰謀中傷他人如含沙射影者會不恨之入骨呢?作者借山川之神向天神詢問的形式索取捕蜮的方法,同時揭露了蜮的可惡本性,蜮除了善于暗中含沙射影外,還善于倒行逆施,反寫人名, 爾后置人于死地,真可謂可惡、可恨!其實作者何嘗不是借這個故事用來諷刺世間人生相, 借它用來鏟除那種憑空捏造、誣陷好人的“人蜮”! 常言道: “邪不壓正”, 我們的敵人攻擊我們時, 常常采取“攻其一點, 不及其余”的手法,蜮雖忌恨人穿艷麗的衣裳,卻不恨人穿的喪服,因此治蜮的戰略是乘其不備,穿上全黑衣衫混入蜮群,最終攪亂蜮的視線,消滅之。可見世間一切假、惡、丑的事物猖獗時,既不能抱消極的態度聽之任之,也不能不考慮對付的方法,否則陰謀害人的勾當往往會使時代的車輪脫離真理的軌道而倒退,這是應該警惕的。
【相關名言】
凡人心險于山川, 難于知天。
——莊子
上一篇:《龔自珍·捕狗蠅螞蟻蚤蜰蚊虻第三》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呂不韋·掣肘》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