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扁鵲見蔡桓公》注釋,意譯與解說
扁鵲見蔡桓公①,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將恐深?!被负?sup>③曰: “寡人無。”扁鵲出, 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本邮?,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 桓侯又不悅。居十日,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④?;负罟适谷藛栔?,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⑤之所及也; 在肌膚,針石⑥之所及也; 在腸胃, 火齊⑦之所及也; 在骨髓, 司命之所屬⑧, 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本游迦?,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 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韓非子·喻老》
【注釋】
①蔡桓公: 春秋時蔡國國君。②腠理:皮膚的紋理,這里指皮膚表層。③桓侯:即蔡桓公。④還走:回頭就跑。還,返回。走,跑。⑤湯:中藥的湯劑。熨:將藥加熱用布包后敷于患處治病。⑥針石:用針或石針刺患處治病。⑦火齊: 火齊湯,古代一種清火去熱的藥劑。⑧司命: 傳說中掌管生死命運的神。
【意譯】
有一天,名醫扁鵲來拜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扁鵲便對蔡桓公說:“大王有病了,病還在皮膚表位,如果不趕快治療,恐怕要向深處發展?!被腹灰詾槿坏卣f:“我哪里會有病呢?”扁鵲見桓公不相信,也就不再說什么。扁鵲走后,桓公便對左右的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以炫耀他醫道的高明。”十天后,扁鵲又來了,對桓公說:“您的病已發展到了肌肉和皮膚之間啦,不治療會愈加嚴重的?!被腹犃?,根本不去理睬他;扁鵲走后,他又一次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求見。他一到來,便對桓公說:“您的病已進入到腸胃里了,再不治療,就要不可收拾啦!”桓公板著面孔,一聲不吭,看也不看他一眼。扁鵲見這光景,只得告辭。等他一走,桓公又大發了一通脾氣。再過了十天,扁鵲見了桓公,回頭就跑。桓公感到很奇怪,派人前去詢問。扁鵲答道:“病在皮膚,用藥水洗或用膏藥貼,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皮膚之間,扎扎針可以治好;病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清火去熱的藥也能治好。等病發展到骨髓里的時候,那就只有鬼神管得著了,我已無可奈何了?,F在,大王的病已經到骨髓里,因此我就不再問了。”五天以后,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鵲,可是他已經逃往秦國了。不久,桓公就病死了。
【解說】
在辯證唯物主義者看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與消亡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每一個事物的質變,都是由無數次的量變積累而出現的。量變是物質變化的前提,質變是事物變化的結果。如果要想阻止事物向大的方面發展,引起質變,那么就必須時刻注意事物小的方面的變動,即量的變化。否則,等到量變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質變。在這則寓言中,蔡桓公的病在皮膚的表層、在肌膚之間與在腸胃里時,還只是屬于量方面的變化,通過湯熨、針灸與服幾劑清火去熱的藥,還可以治療;但等到病深入到骨髓之中,即已經發生了質變時,即使像扁鵲這樣有名的醫生也無能為力了。最后,盡管蔡桓公翻然醒悟,派人遍索扁鵲,但是為時已晚,只能在痛苦與悔恨中死去。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人們可以明白兩個道理:第一,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規律。大病是由小病發展起來的,許多的量變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因此,對于疾病或其它壞事,都必須防微杜漸,及早解決問題。否則,如果自以為是,諱病忌醫,錯誤就會越來越嚴重,以致發展到不可救藥的地步。第二,正如蔡桓公在聽到扁鵲的病情報告后不愿意承認一樣,疾病或其它壞事在開始階段,并不是會輕易被人們所認識的。因此,決不可以掉以輕心、麻痹大意, 拒絕別人的善意批評。
【相關名言】
寧可因為真話負罪, 不可靠了假話開脫。
——波斯·薩迪
上一篇:《《戰國策》·扁鵲見秦武王》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蘇軾·持燭鉆火》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