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御寇·高山流水》注釋,意譯與解說
伯牙①善鼓琴,鐘子期②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 “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 “善哉,善哉,子之聽夫! 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 《列子·湯問》
【注釋】
①伯牙:古代傳說人物,相傳生于春秋時代,善彈琴。②鐘子期:古代傳說中的人物。
【意譯】
伯牙擅長于彈琴,鐘子期擅長于聽音。伯牙彈琴,心里想著登高山,鐘子期就說:“好啊高峻得像泰山的樣子!”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鐘子期就說:“妙啊,浩浩蕩蕩,就像江河奔流的樣子!”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什么,鐘子期能準確地聽出來。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停留在巖石之下,心里悲傷,就拿琴彈了起來,剛開始時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的樂音。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旨趣是什么。于是,伯牙放下了琴,嘆息著說: “好呵!好呵!您的聽音的功夫實在太高明了,您心里想的就跟我心里想的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解說】
伯牙與鐘子期恰如一個軀體的兩半, 少了哪一半都不能成為完整的生命,任何一半的細微顫動都必然帶來另一半的共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眱扇诵撵`的高度契合令人感佩,因此,他們的故事便成為 “知音”的典范, “高山流水”便成為 “知音”的代名詞。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無數名言警句都表明,知音難得,可知音一得,那對人的一生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在人生漫長困頓的奮斗歷程中,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之網中, 每個人都會獲得無數的或痛苦或欣慰或苦澀或舒暢或悲哀或明快的體驗,這些體驗在人的意識深處沖撞交織,喚起強烈的“交流”的愿望。人們希望在彼此的坦誠交流中尋覓人生的真諦,探求生命的真理,并由此獲得生存的力量。在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中,既有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的優美傳說,也有李清照、趙明誠相濡以沫的感人佳話。然而,令人悲哀的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化,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卻帶上種種灰色的因素,互不關心、彼此利用、爾虞我詐、“窩里斗”的現象日益突出,尤其是西方現代工業文明下,人與人的心靈隔膜竟滋生出“他人就是地獄”的名言!現代人開始走向空虛、孤獨、無聊的困境,“高山流水”的優美故事聽起來早已不啻是空谷足音。難道,“高山流水”式的心靈契合真的會一去不復返嗎?不。盡管是空谷足音,可它畢竟依然存在;盡管我們面臨著現代文明的挑戰,可我們畢竟擁有深厚的儒家文明根基。我們呼喚儒家文化的復興,我們期待人人都能獲得自己的知音。
【相關名言】
生無知心交,明珠空照乘。
——孔尚任
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馮夢龍
上一篇:《司馬光·飯車擅高》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火”“虎”無別》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