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工之僑獻琴》注釋,意譯與解說
工之僑得良桐焉, 斫而為琴, 弦而鼓之, 金聲而玉應(yīng),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 獻之太常w。使國工視之, 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②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w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 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 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 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 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 不知其所終。
——《郁離子·千里馬》
【注釋】
①太常:官名,掌宗廟禮儀。②斷紋:琴面因琴弦所激而產(chǎn)生的細(xì)微裂紋,此為古琴貌。③古窾(kuan):窾通款,題款,原指鐘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古款”即古代的題字。
【意譯】
工之僑得到一棵優(yōu)質(zhì)桐木,砍削加工后制成一把琴,彈奏出金鐘之聲,回音則似玉磬,自認(rèn)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去獻給太常。太常派一流樂工鑒定說:“這把琴不是古物。”就退還給他。工之僑回家,請漆工在琴上造了斷紋,又讓篆工作了古款,然后用匣子裝好埋進土里。過了一年工之僑挖出匣子,抱著琴到市場上去。一位權(quán)貴見了,用百金買下琴并獻給朝廷。樂官們爭相傳看,都說:“這琴是世間稀有的珍寶啊!”工之僑聽說這事后十分感嘆:“可悲啊,這世道!難道只這把琴有此遭遇,人世間都這樣啊!如果不盡早另作打算,大概要和這世道一同滅亡了。”于是離家出走,到宕冥之山隱居,后來不知道他的下落如何。
【解說】
我們可想象出工之僑之委屈,或許我們本人就有過工之僑的體驗:用優(yōu)質(zhì)桐木制造出“自以為天下之美”的琴獻給“太常”,只因琴之“弗古”而被退回;但同一把琴因了漆工稍事改造,先作“入土文物”而后“出土文物”,于是身價大變,被貴人以百金買下,獻給朝廷且被樂官視為“稀世之珍”,琴的遭遇之懸殊真令人感慨。工之僑本不想以假古董行騙于世。因此不必為他得了個好價錢而高興。只是樂官有些可悲,不識好歹。琴之被棄在于不古,而琴之被寵乃因似古(樂官當(dāng)然未覺這“似”),樂官的價值判斷中不正潛在著一種盲目尚古的社會文化心理么?對待“古”的態(tài)度差不多構(gòu)成中國思想文化史的一條線索。歸根到底,人對逝去的歷史頂禮膜拜,正是人對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缺乏信心的表現(xiàn)。——這自然是十分危險的。難怪工之僑要發(fā)出“悲哉世也”的哀嘆,這哀嘆不僅來自琴的遭遇,也是以對人的命運的感慨之聲。一旦對人才的選拔使用,不是看他的真才實學(xué),而以他身上是否有某種才能以外的“標(biāo)志”作為取舍的標(biāo)準(zhǔn),那么“世之亡”也就為期不遠(yuǎn)了。
【相關(guān)名言】
豈無市駿者, 盡是凡人目。相馬失于瘦, 遂遺千里足。
——白居易
上一篇:《劉基·島人食蛇》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龔自珍·帝不果觴》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