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夔一足》注釋,意譯與解說
哀公①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②。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③。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哀公: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②聲:音樂。③樂正:官名,樂官之長。
【意譯】
魯哀公問孔子道:“我聽說夔只有一只腳,是這樣嗎?”孔子說:“夔是人,怎么會只有一足呢?他和別人沒有什么差別,唯獨能精通聲律。堯說:‘夔有一技之長就足夠了’。派他去主管音樂的官。所以君子說,‘夔有這一點,就足夠了,并不是只有一足。’”
【解說】
學習的敵人是不動腦筋。如果望文生義,淺嘗輒止,那么,就不僅不可能掌握真正有用的東西,反而有時還會鬧出種種笑話。在這則寓言中,如果孤立地看來,“夔一足”可以解釋為:夔只有一只腳。然而,對每句話意思的解釋都必須在它的上下文中加以把握,而如果忽視前后的語言環境,那么往往就會斷章取義,不得要領。在這里,“夔一足”的本來含意是指:夔有一技之長就足夠了,而根本就沒有魯哀公所理解的意思。這里出現差錯的原因就在于,魯哀公根本沒有去認真考慮此話的上下文,而只是根據自己的想像。好在魯哀公還有些自知之明。他還沒有固執己見,而是虛心向知識淵博的孔丘先生請教,從而避免了一場以訛傳訛的錯誤。通過這則寓言人們必須記住:對于別人的談話, 應該認真思考, 切不可粗心大意, 妄加解釋。
【相關名言】
圣賢不能性知, 須以耳目以定情實。
——王充
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 不是未知的東西。
——德國·貝爾納
上一篇:《莊周·壺子示相》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夔憐蚿》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