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御寇·力與命》注釋,意譯與解說
力謂命曰: “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 “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①?”力曰: “壽夭、窮達(dá)②、貴賤、貧富, 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③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顏淵之才不出眾人之下, 而壽十八。仲尼之德不出諸侯之下,而困于陳蔡;殷紂之行不出三仁④之上,而居君位。季札⑤無爵于吳,田恒⑥專有齊國。夷齊⑦餓于首陽,季氏⑧富于展禽⑨。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壽彼而夭此,窮圣而達(dá)⑩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富惡邪?”力曰:“若如若言,我固無功于物, 而物若此邪? 此則若之所制邪?”命曰“既謂之命, 奈何有制之者邪? 朕直而推之, 曲而任之。自壽自夭, 自窮自達(dá), 自貴自賤, 自富自貧, 朕豈能識之哉? 朕豈能識之哉?”
—— 《列子·力命》
【注釋】
①朕:古人自稱為朕,自秦始皇起,才專用為皇帝的自稱。②窮達(dá):困頓與順利。③彭祖:古代傳說中長壽的人。④三仁:殷紂王的三個(gè)大臣:微子、箕子、比干,被孔子稱為“三仁”,意即“三個(gè)仁人”。⑤季札:春秋時(shí)吳國人,吳王諸樊之弟,多次推讓君位,有賢名。⑥田恒:也作田常,即陳成子,春秋時(shí)齊國大臣,齊簡公四年,殺簡公,擁立齊平公,從此齊國由田氏專權(quán)。⑦夷齊:商末孤竹君的兩個(gè)兒子,伯夷為長子,叔齊為次子,合稱夷齊。互相推讓繼承權(quán),投奔到周,武王滅商后,又逃至首陽山,不食周粟而餓死。⑧季氏:春秋時(shí)魯國貴族季孫氏。⑨展禽:即柳下惠,曾任魯國大夫,有賢名。⑩達(dá):使通達(dá)。
【意譯】
能力對命運(yùn)說:“你的功績哪里比得上我啊?”命運(yùn)說:“你有什么功績要和我比試?”能力說:“壽與夭、窮與達(dá)、貴與賤、貧與富,都是我能做到的。”命運(yùn)說:“彭祖智慧不在堯舜之上,卻享有八百歲高壽,顏淵才能不在眾人之下,卻只活了十八歲。孔子的道德不在諸侯之下,卻在陳、蔡受到困窘;殷紂王的行為不在箕子、微子、比干之上,卻位居王位。季札在吳國得不到爵位,田恒卻占有了齊國。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山,季孫氏比柳下惠富足得多。假如這是你所能操縱的,為什么讓此人長壽而讓彼人短命,使圣人窮卻讓逆者達(dá),讓賢人賤卻讓愚人貴,使善人貧卻讓惡人富呢?”能力說:“假如像你所說,我本來對眾人是無功的,所以眾人才這樣?這些都是你控制的嗎?”命運(yùn)說:“既然說是命運(yùn),還要說有誰來控制呢?我不過是順乎自然,直的就往前推,彎的就聽任它。人們都是自壽自夭,自窮自達(dá),自貴自賤,自富自貧,我哪里能夠知道呢?我哪里能夠知道呢?”
【解說】
通過力與命擬人化的對話手法,寓言闡述了列子的人生觀。命者,是必然之期,素定之分。即使事情還未應(yīng)驗(yàn),但其結(jié)局早已命定。辯證地說,力是進(jìn)取之力,往往與命運(yùn)緊密相聯(lián),什么命運(yùn),總會(huì)伴隨著相應(yīng)的能力,有什么樣的能力,也會(huì)遭至什么樣的命運(yùn)。當(dāng)然,也有能力與命運(yùn)相悖者,有兩者缺一者,這同樣是一種命。信命不信力,失之遠(yuǎn)矣;信力不信命,亦不妥當(dāng)。彭祖、顏淵、孔子、季札等人的事例正說明一切都要順乎自然,“力”對于“命”是無能為力的,萬物必須自求其中。只有把握這一點(diǎn),那誰也不會(huì)僭越素分,去以權(quán)亂世,以命運(yùn)人,世上的一切或許才可能保持固有的秩序平衡,以其固有的“命”(自然規(guī)律)運(yùn)演下去。這正是莊子所嘆息的“知不可奈何,安之若命”。作者把“力”與“命”這樣很玄奧的思想通過寓言比較清楚地表達(dá)出來,顯示了他高超的寫作技巧。
【相關(guān)名言】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杜甫
上一篇:《紀(jì)昀·擊汝一磚》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匠石運(yùn)斤》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