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卿·認丑為美》注釋,意譯與解說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者必病癭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鄉人至,則群小婦女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而不吾類②。”外方人曰:“爾之纍然③凸出于頸者,癭病之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之人皆然,安用去乎哉?”然終莫知其丑。
——《賢奕編》
【注釋】
①癭(ying):脖上的囊狀腫瘤。②焦而不吾類:(脖子)瘦細,不像我們。焦,同“憔”,瘦。③然: 凸出垂下的樣子。
【意譯】
南歧地處秦蜀的山谷之中,那里的水甘甜而有毒,凡是吃過這水的人,定會在頸部長出腫塊,變成大脖子。所以當地人個個大脖子。后來看見外地來人,這里的婦人小孩就會圍觀起來嘲笑他:“這人的脖子真有趣,那么瘦細,不像我們。”外地人說:“你們的脖子凸出下垂,是有病。你們不去找良藥治病,怎么反而以為我的脖子瘦細呢?”譏笑的人答道:“我們這里的人都長著這樣的脖子,哪里用得著治什么病呢?”這樣,他們始終不知大脖子是難看的了。
【解說】
社會風尚,大體說來,有兩種趨勢:一是尚同,一是求異。“尚同”、“求異”雖是社會風尚,而這種風尚形成,并不是一般大眾的自由選擇,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文革”中并不是沒有人想標新立異,但誰若穿件花裙子,馬上會被扣上“資產階級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帽子去游斗;至于在思想上發表點個人見解,則有割掉頭的危險,比如張志新就是。由此觀之,封建時代的“秦蜀山民”之“尚同”、認丑為美,其根源,還在于封建專制。因為,在王綱解體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國人也大大解放思想,求異之風大盛,光是著書立說, 自成一派的,就有孔子、老子、莊子、墨子……。人,總是渴求創造的, 只要沒有外界大力的壓迫。
【相關名言】
華袞燦爛, 非只色之功; 嵩岱之峻, 非一簣之積。
——葛洪
上一篇:《沈起鳳·蜣螂城》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陸灼·認真》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