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御寇·杞人憂天》注釋,意譯與解說
杞①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②,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③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注釋】
①杞(qi):周代諸侯國名。②躇:踏。跐:踩。③舍然:釋然,放心。
【意譯】
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崩地塌,無處容身,因此而吃不下,睡不著。又有個人,看他愁成這個樣子,不禁為他擔心,于是去開導他說:“天,只是積聚的氣體。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氣的,你呼吸行動,整天都在天中活動和休息,怎么還擔心它崩塌下來呢?”那人說:“天要果真是積聚的氣體,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是該掉下來了嗎?”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是積聚的氣體中有光亮的,即使掉下來,也不會打中和傷害人。”那人又說:“地要是塌下去咋辦呢?”開導他的人說:“地, 只是積聚的土塊,充塞了四方,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踩踏、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和休息,怎么還擔心它陷下去呢?”那個杞國人聽后放寬了心,非常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寬了心, 同樣非常高興。
【解說】
且不說《列子》成書經歷了多少曲折、流變,單是“杞人憂天”這則故事就在一代代人的口中流傳了至少二千多年,已深入到廣大民眾的心中,成為極富生命力的成語。這種生命力來自何處?就在于它頗為科學地說明了一個人人都愿意認可的簡單道理——天地是不會崩塌的。這個杞國人擔心天地崩塌,實在是毫無必要。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現實世界中,每天都會獲得許多新的體驗。如果整天被一些莫明其妙的憂慮攪得寢食不安,那還能有所創造,有所作為嗎?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常有人用“杞人憂天”來譏諷那些近乎神經質的“憂慮癥患者”,其中透露了一種樂觀的精神。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極,若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杞人憂天”的憂患意識,又真是我們所迫切需要的! 中華民族來源久遠的對“杞人憂天”的嘲諷中,早已在傳統文化的構架中,與其它因素一起滋長了一種盲目樂觀、自我滿足、自我封閉的心態,而“杞人憂天”所包含的在這個世界中奮斗、強大的不可或缺的“憂患意識”幾乎湮沒于其中。憂患意識的缺乏不能不說是中國近代史悲劇的一大成因。中國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不是沒有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民族精英。但是這些精英的憂患意識往往被“杞人憂天式”的歷史思維慣性所拋卻。痛定思痛,在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不是更應該對“杞人憂天”的憂患意識作出全新的闡釋嗎?
【相關名言】
明理可以治懼。
——程顥、程頤
上一篇:《唐甄·普天之澤》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林回棄璧》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