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謝醫卻藥》注釋,意譯與解說
有病寒而欬者。問于醫,醫以為蠱①,不治且殺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飲之蠱藥,攻伐其腎腸,燒灼其體膚,禁切其飲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內熱惡寒,而欬不已,纍然②真蠱者也。又求諸醫,醫以為熱,授之以寒藥,旦朝吐之,莫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懼而反之,則鐘乳烏喙③,雜然并進,而漂疽癰疥眩瞀④之狀,無所不至。三易醫, 而疾愈甚。里⑤老父教之曰: “是醫之罪, 藥之過也。子何病之有?人之生也, 以氣為主, 食為輔。今子終日藥不釋口,臭味亂于外,而百毒戰于內,勞其主,隔其輔,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謝醫卻藥,而進所嗜。氣完而食美矣,則夫藥之良者,可以一飲而效。”從之,期月而病良已。
——《蘇東坡全集·蓋公堂記》
【注釋】
①蠱:人體中的寄生蟲。②纍然:身體敗壞的樣子。③鐘乳烏喙:均為藥材,《唐書·高季輔傳》:“帝賜鐘乳一劑,曰,而進藥石之言,朕以藥石相報。”《戰國策》:“人之饑,所以不食烏喙者, 以為雖偷充腹,而與死同患也。”《本草綱目》列烏喙。④漂疽癰疥:指皮膚上發起各種毒瘡。眩瞀: 眼睛因病而看不見東西。⑤里: 古代行政單位。五家為鄰,五鄰為里。《詩·鄭風·將仲子》“毛傳”: “二十五家為里”。
【意譯】
有個人受了涼,咳嗽起來,去看醫生, 醫生認為是患了寄生蟲病,不加治療的話將要導致死亡,就收了此人一筆錢為他治療,讓他吃殺蟲的藥,這種藥會在腸胃內發熱燒死寄生蟲。并且還禁止他吃精美的食物。一個月下來,各種病都出來了,體內發熱卻怕冷,咳嗽個不停,真像寄生蟲病患者。他又去求醫, 醫生診為熱病,就讓他進退熱的藥,結果日夜又吐又瀉, 因此開始不能吃了,可他懼怕病情加重就相反去做,各種性質不同的藥餌混雜著一起吃, 導致各種病狀都出來了。他多次換醫生,而病愈益厲害。同里老人開導他說:“這是醫生和藥物的罪過,您哪里有什么毛病?人活著,精神為主,食物為輔,現在您整天藥不離嘴,嗅覺味覺都攪亂了,各種邪毒都結在體內,傷了精神,隔離了輔助的食物,所以生病了。您讓那些東西都走開,謝絕醫生和藥物,進用您喜歡吃的食物,神氣充足,吃得開胃,這時候再進用良藥,一帖就可見效了。”他聽從了老人的意見, 一個月病就好了。
【解說】
緊隨寓言之后,作者下了“昔之為國者亦然”的斷語,揭示全篇主旨,所以這決不是一篇談醫說藥的小品,盡管作者是位深通醫道的內行里手,而是作為政治家思想家的蘇東坡的治國綱領。長期積弱的北宋王朝,到神宗時已露衰敗之狀。時賢于此多有所見,然拯弊之策卻各不相同,且各不相容。最著名的是王安石主張實施新法,司馬光、歐陽修等則反對新法。蘇軾當時也頗反對新法,神宗皇帝與他討論新法,他對以相當尖銳的“三太”:“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本篇因此宗旨,不過以寓言形式出之,娓娓道來,曲折有致更具典型的意義。“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有病亂投醫的人是常有的。庸醫則正好以此相挾而求利,無病說有病,小疾說重癥,于是出現故事中愈醫病愈重的現象。里中老父飽經滄桑,深明個中情由,一番肯綮之言相勸,病家聽從遵行,時無多久病即痊愈。顯然,老父一番話即是寓言作者的治國方策,關鍵在于順其自然,固其根本,那些不務實際的“新法”正是寓言中的醫、藥,只會壞事,不能治國。
【相關名言】
順從自然者既通達又超凡。
——希臘·歐里庇得斯
某種治療比疾病更壞。
——意大利·西拉斯
上一篇:《僧祐·說麟》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禹錫·述病》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