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戎夷解衣》注釋,意譯與解說
戎夷違①齊如魯,天大寒而后門②。與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 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子與我子之衣。”弟子曰: “夫不肖人也, 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戎夷太息嘆曰:“嗟呼!道其不濟夫!”解衣與弟子, 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呂氏春秋·長利》
【注釋】
①違: 離開。②后門: 后于門。門, 名詞作動詞, 關城門。
【意譯】
戎夷離開齊國到魯國去,天氣非常寒冷,城門已經關閉。戎夷與他的一個學生只好露宿在城外,天氣越來越冷,戎夷就對他的學生說:“你把衣服給了我,我就能夠活命;我把衣服給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國家杰出的人才,為天下著想舍不得死;你是個不賢的人,不值得愛惜生命。你把你的衣服給我吧。”學生說:“不賢的人,又怎么會給你衣服呢?”戎夷長嘆一聲說:“哎!道義大概是行不通了!”就把衣服脫下給了學生,到半夜戎夷凍死了,而他的學生終于活了下來。
【解說】
當戎夷長嘆一聲“嗟呼!道其不濟夫”時,戎夷的內心該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作為天下的豪杰,他必定是通曉生死之義的,因此,死亡對他來說,并不足畏懼。但是,當他的一心為天下謀福利的意愿不被理解時,他的內心一定是極為沉痛的。不過,即使如此,戎夷也并未去遷怒他的學生,他慨嘆自己的不被人理解,他嘆惜道義在人世受阻,但他沒有去消極地對待這一切。他脫下了自己的衣服給了學生,他所給予學生的難道僅僅是一件能御寒的衣服嗎!這衣服里不正包含著一顆高貴的仁慈之心嗎!衣服御寒能救人一命,而那顆仁慈之心卻不能感化學生,否則,戎夷也就不會被凍死了,可見人生中的自私和冷漠是多么的嚴酷難改,事實上,戎夷并不是死于自然界的嚴寒,而是死于人性的自私和冷漠,戎夷之死,不是一種生理的死亡,而是一顆仁慈之心的失落。我們的生活世界終究是由愛和恨交織而成的,戎夷的仁慈之心雖然無法改變人間的自私和冷漠,但它畢竟還是挽救了一個人的生命,雖然是一個不肖之徒的生命,但他終究是一個人。倘若戎夷缺乏這顆仁慈之心,雙方也許會因為爭衣而雙雙凍死在城郊野外,或許是一方獲勝,但雖然保全了一個性命,卻因此而泯滅了最后一點人性。世界也許無法用愛來拯救,但是缺乏愛的犧牲精神,以惡人之道還治惡人之身,那么,善人與惡人之間從此也就沒有區別了,這個世界也就會陷入罪惡肆虐的無休止的惡性循環之中,所以只有當這個世界升起了仁愛的太陽,處在黑暗之中的人物,才有追求光明的力量。
【相關名言】
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美國·愛因斯坦
世界上能為別人減輕負擔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英國·狄更斯
上一篇:《宋濂·性好雅潔》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江盈科·推委》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