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禿山》寓言賞析
吏役滄海上, 瞻山一停舟。怪此禿誰使, 鄉人語其由: 一狙山上鳴, 一狙從之游。相匹乃生子, 子眾孫還稠。 山中草木盛,根實始易求。攀挽上極高, 屈曲亦窮幽。眾狙各豐肥, 山乃盡侵牟。攘爭取一飽, 豈暇議藏收。大狙尚自苦, 小狙亦已愁。稍稍受咋嚙, 一毛不得留。狙雖巧過人,不善操鋤耰。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嗟此海山中, 四顧無所投。生生未云已, 歲晚將安謀?
——王安石《臨川全集》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積貧、積弱的朝代, 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都很尖銳。對外妥協屈從,歲輸銀絹;國內官僚機構重疊,貴族官僚生活窮極奢侈,每年耗費國家大量財富,弄得民窮財盡,國庫空虛。到宋仁宗、英宗時,這一現象更趨嚴重。王安石的寓言詩《禿山》就反映了這一現實。
全詩分三層:第一層四句,寫吏役海上,看到一座禿山而追問原由,引起鄉人回答。第二層十六句,寫猴子將山林破壞得一毛不留。第三層八句,寫詩人的感慨和憂慮。
詩以猴子比喻北宋王朝的大小官僚,十分貼切。因為猴子的特點是只會破壞、消耗,不會生產、創造財富。這正象大小官僚養尊處優,不事生產, 不善理財,耗費國帑一樣。王安石斥責這些人“肉食何妨有厚顏?!?《舒州七月十一日雨》)詩中,作者又抓住猴子繁殖快的特點,說它“子眾”、“孫稠”,而它們“攀高”、“窮幽”,到處破壞,只知“攘爭取一飽,”不知“藏收”,最后“眾狙各豐肥”,而山“一毛不得留”,危害性極大。詩人體物入微,生動地刻畫了這些猴子的可惡形象。讀者很易聯想到北宋王朝皇親貴族子弟每以恩蔭得官,享受厚祿,和猴子的“子眾”、“孫稠”不是很相類似嗎?劉勰認為“比”是“寫物以附意, 飏言以切事”(《文心雕龍·比興》),王安石是深深懂得這一用法的。官僚隊伍越來越龐大,對國庫的消耗越來越嚴重,象猴子把山林破壞得一毛不留一樣,簡直是竭澤而漁了。這幅禿山圖可以說是北宋社會的折光反映。
王安石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他從“最高層”看到這座海山已成禿山,深懷憂慮,不禁發出“生生未云已,歲晚將安謀”的感嘆。這是作者感情的直接外射。劉勰說,“比則蓄憤以斥言,”(《文心雕龍·比興》)《禿山》也正是“蓄憤斥言”之作。
王安石這首詩也可能曾受到柳宗元《憎王孫(猴子)》文的啟示?!对魍鯇O》說,王孫“好踐稼,所過狼藉披攘, ……山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孫之居山恒蒿然?!薄抖d山》與《憎王孫》頗有相似之處。
王安石主張文辭“務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要“辭簡而精, 義深而明”。他的詩作是實踐了他的主張的。
上一篇:《中國寓言·瞎子和跛子》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紀昌學射》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