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狂泉》寓言賞析
昔有一國, 國中一水, 號曰“狂泉”。 國人飲此水, 無不狂。唯國君穿井而汲,獨得無恙。國人既并狂,反謂國主之不狂為狂。于是聚謀,共執國主,療其狂疾,火艾針藥, 莫不畢具。 國主不任其苦, 于是到泉所, 酌水飲之,飲畢便狂。君臣大小, 其狂若一, 眾乃歡然。
——《宋書·袁粲傳》
這則寓言是從佛經中的寓言演化出來的。佛教自東漢時代傳入中國,到了魏晉南北朝,譯經事業空前昌盛,很多佛經被譯成漢文,宣傳佛教教義的寓言也隨之傳播到社會各個階層,還譯出了《百喻經》這樣的寓言專集。后來。 人們不僅引用佛經寓言, 而且加以改造,使之中國化?!犊袢繁闶且焕?。
佛教《雜譬喻經》中有一則故事叫做《惡雨》。其內容梗概是:某國常下一種惡雨,人們吃了這種雨水便狂醉七天;只有國王把井蓋起來,叫惡雨流不進去,因此不狂醉??褡砹说陌俟偃撼?,赤身裸體,頭上敷著污泥,反認為國王得了狂病,在一起商量怎樣對待國王。國王怕他們謀反,也只好脫衣涂泥,佯裝狂醉。七天之后,群臣百官醒悟, 國王對群臣說:“我心常定,無變易也?!边@個故事宣傳佛教徒應有“堅信精進,專忍堅定之心”, 才能不受外道邪魔的干擾。
袁粲是南朝劉宋的尚書令, 以文學著名。他將《惡雨》的故事改為《狂泉》,然后感慨很深地說:“我既不狂,難以獨立, 比亦欲試飲此水?!痹舆@樣一改動,不僅故事情節完全中國化了(如用艾灸扎針治病),寓意也完全中國化了。它表現的是“和光同塵”以處亂世的道家思想。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社會中,漁父勸屈原“淈(gu)其泥而揚其波”,大家都把水攪混,清濁不辯,便可取得世俗的寬容(見楚辭《漁父》);楚狂接輿也作歌譏剌孔子,勸他避世(見《莊子·人間世》與《論語·微子》)。可貴的是屈原堅持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寧死不污;孔子堅持了自己的理想,為救世奔走。袁粲的思想斗爭正是道家出世思想與儒家入世思想的斗爭,這便構成了本則寓言的深刻歷史內涵。
這則寓言在客觀上反映了封建專制社會中少數杰出人才的悲劇。杰出人才,往往最先預見到社會的隱憂,最先感受到他人所感受不到的痛苦,有一種“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蒼涼之感;杰出人才,也往往不容于世俗,遭到有權勢的保守力量的迫害,釀成一出出歷史悲劇;如果他們屈服了,和光同塵,也同樣意味著明星的殞滅。
這則寓言還呼吁人們應該正確對待少數,不能橫加迫害, 因為真理不一定不在少數人那邊,更不可在“國人并狂”的情況下反誣“不狂者”有“狂疾”。大家都要服從真理;先進者也應負喚醒民眾的責任。
以狂人和正常人的矛盾來表現深刻的社會主題,在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不乏其例,甚至可以聚集成一個“狂人家族”。這篇《狂泉》應是其中較早的一篇。
上一篇:《中國寓言·爬也是黑豆》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狐貍與烏鴉》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