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寓言·母親的心》寓言賞析
一位年邁的老母被親生兒子背著要拋棄到荒山里去,一路上母親折下樹枝丟在路上。她兒子十分奇怪,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做。母親回答說:“為了讓你回家認識路。”
——日本寓言(選自《外國笑話集錦》)
這則短小的寓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慈母形象。這個年邁的老媽媽只有一個舉動,只說了一句話,然而她那自己死到臨頭還一心替兒子著想的深沉母愛和無私的胸懷,卻從中得到異常鮮明的表現。這是因為寓言中的母子處在一個獨特的悲劇境地里——兒子嫌母親老邁無用,要把她拋棄到荒山里去。面對忘恩負義的兒子,母親沒有斥罵, 沒有痛哭,也沒有哀告,只是耐心地不斷折下樹枝丟在路上,讓兒子“回家認識路”。這種以德報怨,用愛來回答不義的舉動,使母親的形象顯得十分崇高,同時又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
在表現和歌頌深厚的母愛的同時,寓言也揭露和鞭撻了兒子丑惡的靈魂。在這對母子身上,寓言以美丑對照的方法,表達了鮮明的愛憎和深刻的寓意。它告訴人們: 不能倒行逆施、背祖滅親, 不能做拋棄母親的逆子,這是日本人民傳統的倫理道德的形象反映。在西風東漸之前,日本社會中尊親敬長的觀念相當普遍而且牢固,這在許多民間故事、寓言中多有表露。與《母親的心》非常類似的便有兩則《棄老山》的故事(見《外國民間寓言選》)。第一則說兒子和孫子抬著爺爺、奶奶準備扔到棄老山里去, 回家時孫子提出要把抬人的大筐帶回去,以便他爸爸老了時再用,于是做兒子的明白了“我也有老的時候”,就把爺爺、奶奶抬回家里。第二則說古代某王爺規定:人到六十便要拋下山澗。一個百姓背著六十歲的父親往山里走去,父親一路折掉路旁的樹枝,讓兒子不忘記回去的路。兒子受到感動,把父親偷偷地藏在家中。后來,老父親幫兒子做了王爺吩咐的兩件難事,使王爺明白了“老年人知道的事情很多,應該好好供養他們”,便改變了把到了六十歲的老人扔進山澗的做法。第二則寓言來源于佛經《棄老國》(見《雜寶藏經》)。這兩則寓言和《母親的心》同是講兒子扔掉年邁父母的慘劇,但結局卻是喜劇性的。
另外, 從這些寓言中, 我們還可以隱約地看到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時, 部族中那些衰老人們的悲慘命運。對于時刻要為生存而與嚴酷的大自然搏斗的古人來說,什么也干不了的老人確乎只是沉重的包袱。 因此,“棄老山”的習俗可能是曾經有過的。但是, 一當生產力發展到人群可以供養喪失了勞動力的老人,特別是當家長制普遍確立、人們之間的關系已經受到一定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制約之后,這種野蠻的風俗便應當隨著蒙昧時代的結束而消失; 如果仍有人這樣做或做出類似的行為, 便不能不受到輿論的譴責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為社會所唾棄。
《母親的心》簡練雋永, 開放性的結尾引人深思: 聽了母親的話以后,兒子是翻然改悔送娘回家呢,還是冥頑不靈,棄母荒山?無盡的余味留給讀者咀嚼。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橡樹下的豬》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水獺和鴻雁》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