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臨江之麋》寓言賞析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
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柳宗元《柳河東集》
“三戒”是柳宗元的著名寓言,包括本文和下面的《黔之驢》及《永某氏之鼠》三篇。它們各自獨立成文,有不同的寓意,但又是一個整體。作者在序言中說:“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已之本,而乘物以逞。”意思是,他很痛恨世上那些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或實際能力,而妄圖依仗某種外在力量或時機而為所欲為的人,這些人都將“卒迨于禍”,沒有好下場。可以說,《三戒》是用三個小故事從不同方面或角度說明這一共同主題。柳宗元是在永貞革新,失敗,貶官到湖南永州時寫作此寓言的,因此,歷來人們對寓言的具體諷刺對象有些推測,對寓意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我們這里采用大多數人接受的說法,但也不排斥其他的理解。
《臨江之麋》,按柳宗元所說,是諷刺“依勢以干非其類”(“干”是干犯或干求的意思)的。麋(小鹿)與家犬相處甚歡,是因為有主人的庇護,然而當它失去了這種保護的時候,卻被外犬“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這是對那些倚仗皇權自以為得志的宦官的揭露,也是對一切倚靠權勢者的警告。
麋本是犬的獵食對象,然而它卻忘記了誰是自己的敵人,“以為犬良我友。”不知道因為“犬畏主人”,才“與之俯仰甚善,”把表面的親熱當作本性的善良,根本喪失了對犬的防范警惕,結果為犬所食。從這一方面看,這個故事又是對一切思想單純、天真,認敵為友者的警告。
從與主人的關系看,小鹿是依附者,其形象有可憎的一面;從與犬的關系看,小鹿是弱者,其形象有可憐的一面。這就使人們在欣賞寓言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也有人從后一方面分析,認為麋的遭遇反映了柳宗元對過去因幼稚輕信而為奸邪之輩所害的檢討。
在這則寓言中,作者從人、麋、犬之間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制約的關系中生動地刻畫了兩個擬人動物形象。首先,麋剛入門時,“群犬垂涎揚尾皆來”,揭示犬與麋本性的對立。這是人的制約作用雖然存在但尚未發揮時的情狀。接著,由于人的制約作用的積極發揮,既恐嚇又訓練,使“犬皆如人意”,與麋友善相處,三者關系出現了暫時的平衡。但犬與麋的根本對立并未消除而只是被壓抑掩蓋。“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這兒句,多么傳神地刻畫出了犬時時欲食麋卻又不敢的貪怯, 及不得不故作姿態以掩飾其本性的狡詐。最后,麋出門,人的制約作用消失,犬麋對立公開化,麋忘犬為敵,而犬見麋則“喜且怒”。喜者,麋送上門來;怒者,麋欲與為戲,不知好歹,這一心理狀態也寫得極為確切逼真。這樣,“共殺食之”便是犬必然之行動,而“麋至死不悟”也就顯得十分可笑了。
上一篇:《中國寓言·中山貓》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義鶻行》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