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黔之驢》寓言賞析
黔無驢,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 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 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 驢一鳴,虎大駭, 遠遁, 以為且噬己也, 甚恐。然往來視之, 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 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 益狎, 蕩、倚、沖、 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 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 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 悲夫!
——柳宗元《柳河東集》
貴州的老虎沒有見過驢,開始被它的龐大形體所嚇倒,然而, 當驢子只會用蹄子對付老虎的挑釁時,老虎終于看清了驢的無能,一口吃掉了它。黔驢的悲劇啟示人們:要清醒地認識自己,謹慎地對付環境,不要“出技以怒強”(顯示自己有限的本領去激怒強者)。從這一方面看,故事的寓意既包含積極的因素,也包含消極的因素。對缺乏自知之明的諷刺,這是積極的;片面宣傳弱者在強者面前的自我收斂和保護,卻是消極的。這也許是作者對自己在政治斗爭中失敗的消極總結。
然而,從老虎對驢的認識過程這一方面去看,強和弱的關系便不那么單純了。從形體比,“龐然大物”的驢是強者,而軀體較矮小的虎則是弱者。這正是虎初見大駭,“以為神”的原因。但以實際本領比,則顯然是驢弱虎強,這正是虎后來充滿信心地向驢進攻并吃掉它的原因。可見強與弱的現象與本質之間的聯系是復雜的,而驢就是那種徒有其表實無所能的外強中干者的化身。所以,這則寓言常用來諷刺和揭露貌似強大可怕實則本質虛弱腐朽的反動統治者和社會邪惡勢力。現在流行的“黔驢之技”、“黔驢技窮”等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演化而來的。
這則寓言生動有趣地寫出驢與虎關系的變化。作者主要通過老虎的眼睛和心理去看驢子,這種視角的選擇是頗具匠心的。開始見其形時的敬畏和聞其鳴時的驚恐,是來自對驢的外表的錯誤感覺和推斷。然而,虎沒有讓自己的認識停留在這種初步感知上。它經過仔細觀察(“往來視之”),故意接近(“又近出前后”)、玩耍逗弄(“稍近益狎,蕩倚沖冒。”蕩,碰擦;倚,倚靠; 沖, 沖撞, 冒, 冒犯),終于摸清了驢的底細,大膽撲食。在這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由錯誤到正確的認識過程中、虎的心理和態度的變化被作者描寫得維妙維肖,從而刻畫出了一個機智、靈活、善于觀察和判斷的擬人動物形象。
上一篇:《亞非寓言·麥子和稗子》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鼠技虎名》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