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長竿入城》寓言賞析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邯鄲淳《笑林》
這是一則廣泛而長期流傳于民間的笑話寓言。它嘲笑“執長竿入城門”的魯人,和“見事多矣”的“老父”,而重點在后者。
魯人將長竿“豎執之”,“橫執之”,都進不得城門,“計無所出”。他如此不知通變,實屬可笑。但這不過是頭腦不靈活而已。其他尚無可指責。老父盡管也說“吾非圣人”,卻自以為“見事多矣”,儼然是個“智多星”,教這魯人“以鋸中截而入”。城門是可以進了,長竿也不復存在了。老父這種處理方法,說明他的智力更在魯人之下。
《長竿入城》告訴我們,世上有些人本很低能,卻總自以為是, 自認高明,一有機會就想表現自己。而且他們常常把事情弄得很糟,卻很難覺悟。如果說魯人愚蠢可笑,那么象老父這樣的人就愚蠢而又有害了。
《長竿入城》在民間傳說中,情節大同小異。《笑府·李三老》和《嘻談續錄·糊涂蟲》中都載有此事。《長竿入城》在演變為《糊涂蟲》之后,獲得了全新的意義。故事說,一縣官斷事不明,百姓怨恨,便寫了一首描繪“糊涂蟲”的詩譏笑他。縣官見了,不知道是譏笑自己。,立刻“傳仆役責之”,要他們去把“糊涂蟲”捉來,而且“限定三日”,“三個少一個,立斃杖下”。仆役不知到何處去捉,雖有怨言,但不敢違抗。他們捉了一個之后,來到城門,見一個人手拿竹竿,直進則城門矮,橫進則城門窄,徘徊良久,竟不能進。差人說:“這也是個糊涂蟲,也把他帶去。”還少一個,無處可尋,只好先帶去,再求寬限。縣官問拿竹竿的說:“你為何不借一把鋸來,鋸為兩段,豈不早進城去了?”差人一聽此言,連忙跪稟,說第三個糊涂蟲已經有了,只是要等下任縣太爺上任時才去捉他。這位縣官便是《長竿入城》中“老父”的化身。但“老父”只是個普通百姓,即使愚蠢而又自以為是,影響畢竟有限。縣官“為民父母”,手中有權,他的荒唐,都可以通過手中的權力去推行,還可使怠慢者“立斃杖下”,這就非同小可。這種愚蠢而又自以為是的官,權力越大,危害性也越大。
在寫作藝術上,這則寓言用的是露底法。即讓主人公在一定情況下,無意中把自己的本來面目暴露出來。運用這種手法,突出了主人公對自己愚蠢的不自覺,不僅加強了滑稽感,而且巧妙地加深了寓意。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銅像》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鞋楦》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