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青是明代吳炳《療妒羹》傳奇中一個悲劇形象。
《療妒羹》一劇本身并不出色,其中描寫妒婦的潑悍、文人追香逐艷的低級趣味以及買婢置妾的腐朽風氣,對于今天的讀者已沒有多少認識價值。該劇情節拖沓、人物蒼白,語言雖然秾艷,卻令人不堪卒讀。然而,由于作者較成功地塑造了喬小青這個被社會惡習和封建家長迫害得死去活來的悲劇人物,使《療妒羹》在戲曲史上保留了一定地位。
喬小青出身在揚州的一個書香門第,父母早亡,長到十六歲時,不僅容貌俊美,而且酷愛讀書。寄人籬下的生活和文化知識的熏陶使小青早熟。她多愁善感,聰明文靜。雖然不敢奢望榮華富貴、鳳冠霞帔的結局,但嫁給一個知心體貼的夫君,使她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快樂,則是小青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然而,現實無情地粉碎了她的夢幻。喬小青被養母賣到杭州褚大郎家為妾,從此開始了她的悲劇命運。褚大郎的妻子苗氏,是一位偏狹狠毒、兇惡殘忍的妒婦。她因長期不孕,迫于社會輿論,為丈夫置妾,但內心深處則憤憤不平,喬小青成為她的眼中釘肉中刺。小青一進門就遭受苗氏的惡罵,衣服首飾被強剝下來,帶去的書籍也被撕爛銷毀。苗氏還不允許她與褚大郎見面,把小青幽禁在后院中,動輒辱罵罰跪。可憐的小青遭受著屈辱和欺凌。
在寂寞痛苦的囚禁生活中,除了一個善良的老仆陳媽媽時常偷著來看望她外,小青的慰藉全部寄托在湯顯祖的傳奇《牡丹亭》中。她沉醉于作家創造的藝術世界里,為生生世世、夢天幻地的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奇遇所感動。她渴望著自己也能有杜麗娘式的夢中歡愛。劇本極其細膩生動地描寫了喬小青讀罷《牡丹亭》后恍惚迷離的精神苦悶: “待我當做杜麗娘摹想一回。這是芍藥欄,這是太湖石。呀!夢中人來了也。”然而,小青并不是杜麗娘,她的命運比杜麗娘更不幸。她定睛一看,門窗緊鎖、四壁蕭條,惟有寒風嗚咽,冷雨闌珊,她仍然處在這可怕的地獄里生活著, “薄命活作羈囚”。喬小青不禁流下了傷心的淚水,悲嘆道: “只是這樣的夢,我小青怎再不做一個兒!”于是她提筆寫下自己的感嘆: “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何必傷心是小青。”
從此以后,喬小青開始了她對杜麗娘理想的精神追求,她已不再注意現實世界的壓迫和凌辱,她把希望寄托在冥冥的上蒼,“愿為一滴楊枝水,灑向人間并蒂蓮。”盡管精神漫游使喬小青在感情上得到極大的滿足,但黑暗的現實卻沒有忘懷她,正張開大口準備吞噬這個可憐的少女。苗氏聽信了一個為丈夫覓妾的所謂賢婦讒言,又把小青趕出家門,發配到孤山的褚家莊去,并嚴禁她與外人交往。寒冷的冬日,小青孤苦零丁,感傷憂郁,終于一病不起,而苗氏還買了砒霜,陰謀把小青早日毒死。小青自感到病入沉疴,來日無多,便想到杜麗娘臨死前描真題詩與柳夢梅再結良緣的故事,小青雖然沒有夢中情人,但她渴望追隨杜麗娘,留下春容,以補償她未曾享受過的青春與愛情。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遺愿!后來小青在昏死之后被醫生韓向宸救醒,總算逃出了苗氏的魔爪。
圍繞著喬小青在褚家的遭遇,《療妒羹》又寫了吏部員外郎楊大器對喬小青的渴慕與追求。作者的意圖在于把楊大器塑造成柳夢梅式的風流才子,與喬小青配對。但是這個人物的設置反而是對冰清玉潔、溫柔多情的少女喬小青的丑化。且不說楊大器“年已望四”,家有妻房,就看他矯揉作態,聊發少年狂癡,也實在令人作嘔了。更為可笑的是楊妻顏氏為了使夫君能得到喬小青的愛情與肉體,從中穿針引線、撮合幫閑,忙得不亦樂乎。這條人物線索的安排,典型地反映了明末文人名為風雅,實則無聊的惡趣。因此,《療妒羹》從二十三回以后寫喬小青被救入楊府,成為楊大器的愛妾,而楊大器在這期間又仿佛柳夢梅行徑,對著喬小青的畫像哭拜呼喚,喬小青則受顏氏派遣,裝扮鬼魂,在書房里與楊大器幽會,兩人演出了一出肉麻的“《牡丹亭》故事”。這些內容都是反現實主義的敗筆。喬小青的命運是悲慘的。從小失去父母的慈愛,豆蔻年華便為人作妾,她在苦悶中寄情于《牡丹亭》,但杜麗娘的夢幻奇遇又使她更加感受到現實的黑暗與折磨。她雖曾夢到過一枝帶雨的梨花,但她何嘗又在生活中尋覓到手持臘梅的柳夢梅;她從褚家轉移到楊府,不過是從一個怕老婆的男人手中轉移到一個不懼內的男人手中,她仍然改變不了侍妾的卑下身份,更擺脫不了受人玩弄的悲慘命運。喬小青身上雖然閃爍著杜麗娘的某些身影,但她的悲劇比杜麗娘更加震撼人心,令人同情。我國戲曲史上有離魂隨夫的張倩女、有私奔出走的李千金、有生死之戀的喬娘申郎,更有夢中得郎的杜麗娘,然而又有誰像喬小青遭遇這樣的不幸呢?在那個萬惡的社會里,門第、金錢婚姻扼殺了多少喬小青式的少女,又制造了多少凄婉哀絕的愛情悲劇。因此,喬小青作為古代文學人物長廊中的悲劇形象。有它獨特的認識價值。
《療妒羹》中的喬小青故事,是吳炳根據當時的一個少女馮小青悲劇的真實事件改編的。與原作相比,劇作不僅大大豐富了情節內容,而且也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喬小青的出現,是吳炳貢獻給我國文學苑圃中的一朵鮮花 。
上一篇:《喬光樸》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任氏》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