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趙樹理·三里灣》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趙樹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縣尉遲村人,出身貧苦家庭。1925年考入山西省長治市第四師范學校初級班。求學期間受“五四”新文學影響,開始試寫新詩和小說,并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8年畢業后任過鄉村小學教師,1929年被捕入獄,1930年春出獄。以后便在太原、太谷等地輾轉求生,間或為一些報紙副刊撰稿。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趙樹理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長治、陽城等地的犧盟會工作。1939年至1940年間編過三個小報副刊。1943年到中共中央華北局黨校學習,后到華北新華書店工作,任《新大眾》主編。解放初期進北京,曾任《工人日報》記者、《說說唱唱》主編、《曲藝》主編、《人民文學》、編委。1953年調入中國作家協會,1964年調到山西省文聯。“文革”期間被打成“叛徒”、“黑作家”,慘遭迫害致死。趙樹理一生提倡大眾文藝,并身體力行,創作了許多“老百姓喜歡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優秀作品,在國內外廣有影響。作品題材多反映中國北方農村生活,故事性強,語言樸實生動、幽默活潑、剛健峻拔,“具有新穎獨創的大眾風格”,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后,認真實踐文藝為工農兵服務這一方針最有成績的作家之一。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便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優秀小說問世。解放以后,他又創作出不少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三里灣》(《人民文學》1955年1—4月號)及短篇小說《登記》(1950年)、《 “鍛煉鍛煉”》 (1958年)、《套不住的手》等10余篇。并有《趙樹理小說選》 (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趙樹理文集》 四卷 (工人出版社1980年) 問世。
內容概要 三里灣是縣上有名的模范村,又是工作試點。旗桿大院設有村政府、社委會等,是村上的政治文化中心。1952年9月1日,女青年玉梅從夜校歸來,在大嫂家發現一奇怪的小本子,上面寫有:“高、大、好、剝……”等字。她百思不解其意,后經人解釋方知這是哥哥王金生寫下的工作筆記,這幾個字分別代表村里幾戶人家的特點:“高”是土改得利高;“大”是家大股頭多;“好”是土地質量好;“剝”是有輕微剝削。他寫這些是便于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針。金生是村上的黨支部書記,帶領全家一心走合作化道路。弟弟玉生心靈手巧,掌管全社的技術工作,他聰明、肯干,常搞些小發明。可惜媳婦小俊聽從娘家媽的挑唆,從不支持他工作。這天晚上,小俊因要錢買絨衣不得,便尋釁與玉生吵鬧,并以離婚相挾,玉生忍無可忍、一氣之下奔到旗桿院要求開證明離婚。村、社領導正在開會,主張這事先調解調解再說,他們安頓好玉生又繼續討論目前將要進行的擴社和開渠兩件大事。小俊當下也回到本村的娘家。父親袁天成雖是黨員,但思想退坡,諸事都聽老婆“惹不起”的指揮,“惹不起”不在家,小俊便到姨媽馬家大院去尋。這馬家是個殷實農戶,只參加互助組,主人馬多壽為人精明、圓滑,外號“糊涂涂”,老婆“常有理”與“惹不起”是姐妹。馬家有四個兒子,其中一個外出工作,一個參了軍,余下兩個在家務農。小俊來后哭訴事由,“惹不起”等人聽后火上加油,主張離婚。馬家的小兒子有翼對玉梅頗有好感,對靈芝更是有意。他與靈芝都上過中學,二人說起話來便很投機。這天,他們談起雙方的家庭情況都很不滿意,靈芝便建議今后各人給各家治“病”——與資本主義傾向做斗爭,動員他們入社。原來靈芝的父親就是村長范登高,他在土改中得利過高,以后一心走個人發家致富的路,思想行動上與黨的路線抵觸很大,引起眾人極大不滿。第二天,玉梅一起床,金生便與她商議換工之事。原來社里秋收事多,需從互助組借調有文化的靈芝當會計,讓玉梅去換工。玉梅心中委屈,但從大局著想,也便爽快答應。金生遂去范家說明此事,范登高見女兒被重視心中自然得意便滿口應允。吃過早飯,在村里蹲點的何科長及畫家老梁一行便四處參觀,看見農業社的各項工作都井井有條,頭頭是道。大田作物、菜園、實驗田的生產經營,都很有特色,尤其是治理黃沙的成績突出。但是由于合作社的規模小,想要根治黃沙、徹底改變三里灣的面貌,必須解決擴社和開渠兩件大事。當晚,社里便開會研究,決定秋收以前完成擴社任務,務使土地連成片,在入冬前及時動土開渠。這一天,旗桿院里的村委會熱鬧非凡,擠滿圍觀的人。村委會先是給玉生、小俊這對怨偶辦理離婚證明,后是調解馬家大院的分家糾紛。原來馬家三兒媳菊英本是賢良厚道的婦女,因丈夫參軍在外,她在馬家常受擠兌,這天,她一早便去磨面,過了晌午才干完回家,不料家中竟連午飯也沒留下,她實在忍無可忍,才告到村委會,得到眾人同情。“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都被喚到村委會,經過調解,他們自覺理虧,最后只好同意分家。馬家有一塊地叫“刀把地”,是農業社開渠必經之地。馬家不愿入社,又反對開渠,他們千方百計不讓這塊地分在菊英名下帶走入社,馬家請來臨河鎮開牙行的大舅關住門商議了一下午,最后決定拋出減租減息時的假分單,作為分家依據。這樣刀把地恰好在二兒名下,農業社開不成渠,馬家便可利用自家的優勢拉住互助組的幾戶人家,繼續走個人致富的路。為防止有翼與玉梅或靈芝親近,馬家又擅自包辦有翼的婚姻,與小俊訂婚。并將有翼關在家中逼他就范。有翼雖不滿家中封建落后的現實,但自身軟弱,斗爭不力。對此靈芝十分不滿,她漸漸將感情移至聰慧、進步的玉生身上。馬家分家一事,在村長范登高的主持下依假分單分成。此時,村上整黨工作開始,縣里劉副書記親自到會講話,他重點批評范登高的資本主義傾向,袁天成也被點了名,范登高思想上有情緒,回家便張羅賣騾子,被女兒勸住。9月10日,旗桿院熱鬧非凡,這里召開擴社大會,臨時搭起的臺子上貼有畫家老梁的三幅畫,分別描繪了三里灣目前、擴社后、未來的情景,引起眾人極大興趣。在會上,社領導講了擴社的意義。然后范登高做檢查,他已有所覺悟,并提出入社申請。不少人當場也要報名入社,靈芝便張羅登記造冊,一時十分忙亂。她閑下時想起自己的心事,便覺得有翼太窩囊,他的家庭又那樣令人生厭。心中一比較,便覺得還是玉生要可愛得多,他的家庭進步合睦,他本人又聰明、踏實、漂亮、真誠。靈芝拿定主意,便主動向玉生敞開心扉,玉生喜出望外,不久,二人訂婚的消息便四下傳開。靈芝親自闖進馬家大院告訴有翼這一決定,有翼好像挨了一顆炸彈,從家中奪門而出,人們都說“有翼革了命了”。他深為自己軟弱的行為悔恨。為怕再失去玉梅,一錯再錯,他拒不接受家中包辦的訂親現實,主動向玉梅求婚。玉梅對有翼雖有情意,但不愿走菊英老路,在“常有理”手下做兒媳受氣。有翼了解了玉梅的心思,不顧一切地回家向父母提出分家娶玉梅的決定,并立即到村上取走那份假分單。當天,有翼二哥有福從湖南來信,馬家更是亂了陣腳,原來有福向社里提出:將自己在假分單名下包括“刀把地”在內的全部土地一并捐給合作社。這一下,馬家便無計可施,權衡一下利弊,只好隨大勢入了社。于是農業社的大渠順利動工,工地上熱火朝天。此時已到中秋,花好月圓,兩對戀人都選定在中秋佳節成親。小俊經過生活的洗禮開始覺醒,并獲得同村青年滿喜的感情,二人也在這天喜結良緣。
作品鑒賞 《三里灣》的作者趙樹理是描寫農村生活的高手。早在1951年,他便回到熟悉的太行老區,先后參加了當地試辦農業合作社及老社的擴建工作。在具體工作中,他“感到當時農村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就是農業社的擴大和一些人的資本主義傾向之間的矛盾”,于是,他充分地調動起自己的生活積累,寫下了《三里灣》,這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一方面通過對三里灣村農業合作社在秋收擴社工作的曲折過程的展開,來揭示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意義及前景;另一方面,通過對新人的頌揚、對落后人物的批評來顯示這一運動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小說雖然是為配合黨的中心工作而寫,但由于作者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力圖將文學的真實性與傾向性結合起來,將思想性與民族性結合起來,因此這部小說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而少有圖解政策的的痕跡,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50年代中國北方山區農村社會生活的歷史畫卷。小說主要描寫了四個家庭的內部的關系變化及主要人物的歷史命運,反映了當時農村社會主義改造起步時出現的新氣象和新矛盾。其中有以“糊涂涂”、“常有理”、“鐵算盤”、“惹不起”等人為主的頗具封建宗法性的馬家大院;有土改中得利高的村長范登高家;還有處處受制于老婆的袁天成家。這幾家人或因實力雄厚、或因土改得利過高,或因土地質量特別好,或因有些輕微的剝削而構成擴大合作化運動的離心傾向,這些人對合作社的基本態度是拆。對于這些思想落后的人物,作者抱著批評的態度來刻畫,其中不乏幽默辛辣的諷刺和戲謔的喜劇效果。“糊涂涂”這個人物寫得最精彩,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一位精明過人又善于守拙的富裕中農的形象,他極端自私狹隘,又落后愚昧,為保住“刀把地”來阻止擴社,他與兒子機關算盡,最終卻擋不住合作化高潮的到來。范登高、“常有理”、“惹不起”等人物形象也各具風姿,活脫傳神。與這些人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黨支部書記王金生家。這是農村新型家庭的代表。王金生身為黨的基層工作者,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頭腦清醒,工作有條理,為人公道寬厚,很受眾人擁戴;弟弟玉生也心靈手巧、熱情無私;妹妹玉梅識大體、潑辣能干,再加上能干厚道的父親和賢良的母親,組成一個和諧進步的家庭,令人羨慕。靈芝在決定嫁給玉生時就很看重這個家庭的進步因素。除王金生一家外,小說還塑造了一批年輕的新人形象,如靈芝,“一陣風”滿喜等。他們從小生產者的狹隘思想中解脫出來,充滿著朝氣和活力,使人們看到農村的未來和希望。當然,對比之下,新人形象略顯單薄,不及舊式農民形象豐滿厚實。小說中也穿插了幾對青年的愛情描寫,由于處理得過于匆忙簡單,有人認為這是小說的敗筆,也有人認為這反映了解放初山區青年在婚姻上的新觀念、新方式。《三里灣》在藝術形式上仍反映了作者一貫的藝術追求,那就是“偏重傳統多一些”,力求通俗、雅俗共賞。小說的敘述語言口語化,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在敘述中,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將情節描寫融化其中。作者運用評書中“保留關節”的手法來調整情節節奏,如小說中的“刀把地、一張分單、靈芝與有翼的關系、范登高問題”等,一個關節連一個關節,高潮迭起、起伏曲折,很引人入勝。在塑造人物上,往往采用傳神的白描手法,用幾句話、幾個動作便寫活一個形象的性格和精神。作者又善于給人物起綽號,既生動概括,又幽默風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三里灣》在藝術上也留有遺憾,結構上前緊后松;有時敘述過于冗長,讀起來讓人感到沉悶,但瑕不掩瑜,《三里灣》仍不失為當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作品。
上一篇:《賈平凹·臘月·正月》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路遙·人生》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