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黃裳·花步集》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黃裳,現代作家,記者,原名容鼎昌,原籍山東省益都縣,1919年6月15日生于河北省井陘煤礦。父親是礦務局的工程師。小時候在天津讀小學,后來進南開中學。抗戰第一年,到上海中學和交通大學電機系讀書,同時開始寫稿,主要寫散文,發表在當時上海租界抗日的報紙上。1942年到重慶,仍在交通大學讀書。1943年被征調往昆明、桂林、貴陽、印度等地任美軍譯員。抗戰勝利后,曾擔任《文匯報》駐渝特派員和駐南京特派員。后來調回上海報館編輯文教版和副刊,發表以戲評姿態出現的雜文《舊戲新談》,直到《文匯報》被反動政府封閉。新中國建立后,又在《文匯報》擔任記者、編輯,寫了些旅行通訊。1952年夏,在總政越劇團任編劇,出版戲劇論文集《西廂記與白蛇傳》。1953年春,調電影局上海劇本創作所任編劇,編寫《蓋叫天的舞臺藝術》記錄片。黃裳主要作品有《錦帆集》(1946)、《錦帆集外》(1948),報導《關于美國兵》(1947)、新北京 (1950),雜文《舊戲新談》(1948)、《和平鴿的翅子展開了》(1952),小說《一腳踏進朝鮮泥淖里》(1950),論文集《談水滸戲及其他》(1953),電影文學劇本《林沖》等,此外還有譯著 《獵人日記》等。
內容概要
故宮
故宮也無非還是老樣子。天安門正在修繕,穿過中山公園來到午門時,立即就能看見那里簇擁著好幾排等候參觀的長長的隊伍。這中間國外游客占了不小的比重,有些集體旅客游者手里還拿著小旗。他們興奮不安地站在那里,就和一群馬上要看到新鮮事物的孩子一樣。這樣的情景是我過去不曾看到過的。過去我來過好幾次故宮,但最近的一次也已在二十多年以前了。那時幾座大殿都用作展覽館,琳瑯滿目的古器物、書畫……曾使我在這些殿堂里久久勾留。今天,已經新辟了繪畫館、珍寶館,三座大殿又恢復了原有的面貌,并經過了重新修整,彩繪。就連大殿前后廣闊的庭院也都整潔得非常。解放以前,這里鋪地方磚的隙縫里,到處長著高高的野蒿,宮殿頂部也插著許多瓦楞草,這都曾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古代詩人用“麥莠”“黍離”這一類字樣所傳達的那意境,我是這時才真切懂得并領會了的。它們象征著一個舊王朝、一個舊時代的衰微、沒落與終結。今天的故宮,已經很難找到這樣的痕跡,而這是絲毫也不值得婉惜的。大殿前面的鎏金銅獅子;過去皇帝、后妃所用的大小各式玉璽; 皇帝結婚的屋子和儀仗……這些都是人們的興趣所在。自然,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里的寶座……更是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太和殿的內部陳設,在袁世凱打算做皇帝的時候,曾經遭過一次破壞。被撤去了原有的聯匾,把寶座也撤掉了,換上自制的一只不中不西莫名其妙的大椅子。大概是表示他想當的并非全部舊式、多少帶些現代化色彩的皇帝吧。那把被扔在殘破家具庫房里的寶座,后來被找到,修復,今天照樣安放在后來的地方,果然富麗、華貴。要登上這寶座,必須通過正面和側邊的“陛”,即木臺階。我仔細看了一下,這陛卻并不怎樣寬綽,只夠一個人通過,旁邊隨侍扶掖的人都擠不進。像康熙那樣精瘦的老頭兒走起來自然沒有問題,如果換了胖子,可就有些困難了。
今天,沒有誰真的看到過這里真正出現過的場面了,記載朝儀的古書也語焉不詳。只憑想象是難免要鬧笑話的。不過我想,舊戲舞臺上經常出現的那些場面,即使草率、簡單,大致可能就是那么一回事。太和殿里,以及故宮其他許多地方,那些建筑與鋪陳,恐怕很少是為了享受,重要的是它所起的宣傳、威懾作用,說穿了也不外是舞臺上的一些道具。幾千年來,中國的老百姓就一直生活在這樣的教導與威脅之中。只能在遠處遙望龍樓鳳闕的蟻民,深感住在“天子腳下”的幸福;竟能廁身于太和殿中的幸運者,在“天威咫天”之下,其只能匍伏在地叩頭如搗蒜,當然更是毫無疑議了。故宮里的許多殿閣,盡管花樣繁多,其實不過是一些放大了的四合院。住起來不免會感到單調乏味,也并不舒適的。皇帝不是白癡,自然也懂得這缺陷。明朝的正德帝就住不慣,常年在外面“旅行”,康熙、乾隆的多次“下江南”,顯然也不全是為了調查研究民間疾苦。一個明顯的證據是,他們在號稱“天堂”的蘇杭看到的許多私家園林精品,就被一一指定重建,搬到北京來了。他們用極大的興趣營建了規模宏麗的皇家苑囿。他們自己用避暑、避寒的理由,長時期地住在這些行宮別苑里,日常辦公也不例外。留在故宮“大內”里的時間其實是很少的。人們覺得有趣的另一處地方是皇帝大婚的所在。——坤寧宮。這是幾間大型四合院的北房。窗上裝著大塊的玻璃。要看,只能通過這窗子。可惜里面光線太暗,看起來很吃力。我看了半天,只見有一只大木床,床邊放著一塊大屏風,上面寫著大“喜”字。還有一些陳舊的儀仗,此外,什么都沒有了。我想,不只是我,經過這里的游客都會有些失望的。后來曾經問過一位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朋友,他說這里也是按照當時的原狀恢復陳列的。我卻還是不敢相信。皇帝結婚,難道就是這樣簡單、樸素(簡直是有些寒傖了)的么?這是不可想象的。我想,這種地方的陳列,也應該很好地下一番考證、復原的功夫。同時還應該給參觀者以更好的觀賞條件。人們自己是會從中得到應有的知識和結論的。希望看得仔細,以便在夢中照樣扮作皇帝結婚,取得滿足的人,大概今天是不多的。(有刪節)溥儀和他的小朝廷的改選,是在另外的場合,用另外的方式最后完成的。完全不是“優待清室條件”的功勞。故宮實在是一個好地方。人們是可以從這里學到很多知識的。不過需要一副清醒的頭腦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十年動亂中間,許多壞種在干種種壞事時,他們手中的“武器”好像就都是就近從故宮的廢品倉庫里搬出來的,不過許多人沒有辨識出來。這就說明,我們對故宮的認識還很膚淺,參觀游覽的方法還不對路。這一切,都是應加改進的。
作品鑒賞 黃裳的《花步集》是一本紀游文集,作者運用其豐富的史地知識和優美文筆,把山川、歷史、人物三者自然地糅合在一起,成為一部獨具一格的散文集。在這里,收集了包括“蘇州的雜感”、“湖上小記”、“白下書簡”、“京華十日”四輯近四十篇文章。這本散文最大的特點,是把現實的紀游和歷史的典故交織起來,從而獲得一種思考,一種深度。例如,《故宮》一文寫過去來過好幾次故宮之后,事隔20多年的重游。作者交叉描寫過去與現在留下的不同印象,他想到今天的故宮已經很難找到過去的痕跡,尤其是說今天沒有誰真的看到過這里真正出現過的場面了,記載朝儀的古書也語焉不詳。作者夾敘夾議,把讀者從眼前的故宮引向古今歷史的深入思考。他說太和殿等許多地方的建筑與鋪陳,恐怕很少是為了享受,重要的是它所起的宣傳作用,這種透徹是有歷史根據的。看了故宮的許多殿閣,作者說盡管花樣繁多,其實不過是一些放大了的四合院,因此推斷皇帝也不免會感到單調乏味,也并不舒適的。這樣的議論與眾不同,他卻是對歷史的一種深刻闡釋。作者對于坤寧宮的陳設提出疑問,表明了對于歷史真象的興趣。最后,作者得出結論說,游故宮,需要一副清醒的頭腦和觀察事物的方法。我們看到,作者正是使用了這樣的方法,而成就了這篇很富于啟示性的游記,成就了一篇用深邃的歷史眼光來看故宮的游記。《富春》一文是一個典型的黃裳紀游體,淵博的歷史地理知識,透徹的對于世態人情的洞察,以及寫山描水的文學才能,都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散文娓娓道來,從容不迫,引人入勝。作者從《六朝文絮》、《水經注》、《富春居山圖》以及郁達夫的散文《釣臺的春晝》引入,興味盎然地敘述了游覽過程,聽了之后,令人神往。尤其是尋訪釣魚臺的經過,更是記得不同尋常,這是因為作者頭腦里總有一個具體的歷史參照。散文最后寫到范仲淹的《嚴光生祠堂記》和他的《釣臺》詩互相參照,澄清了人們對于范仲淹的理解,并最終對于作為隱士的嚴子陵作了肯定的評價。可以看出,作者寫這樣的散文,耗費了心血,飽蘸了感情,很有內在的驅動力和動因。這樣,這篇很長的散文才得以一氣貫注,而讀這樣的散文,人仿佛就經歷了一個感情歷程,就仿佛從六朝到今朝走了一遭,不僅盡可能地尋找了歷史的真象,也增強了對于歷史的理解,而最重要的,是這種理解是具體的,有血有肉的。現在我們要問:黃裳所寫是什么樣的游記呢?或者問:黃裳的寫景文字是怎樣獲得了生命力的呢?對此問題,作者回答說:不論怎樣美妙的自然景物,如果離開了人類的活動,也將是沒有生命的。從來就不曾讀到過純粹的寫景文,用照像機拍下的風景片那樣的東西,在文字中是并不存在的。看畫時愛讀題跋,游園時留心匾對。面對湖山,也總是時時記起一些趕也趕不開的歷史人物與故事。我們從黃裳散文中看到的,是動態的山水名勝畫,是立體的空間,又是隨時尋找和思考的古跡。就在這古今交織、景物與典故的交織中,表現了散文的魅力。作者說他時時不能忘記過去,經常會感到“歷史的重載”的沉重分量。今天發生的事,明天就成了歷史。事情就是這樣的。在社會變革急遽的時候更是如此。有時也為無力即時進行咀嚼、思考、判斷而產生困惑。即使如此,作者還是在散文創作中不斷進行思索,時時得到新的認識,并從中感到快慰。這就是黃裳散文的歷史性和思考性特征。
上一篇:《黃凡·賴索》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丁玲·在嚴寒的日子里》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