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遇羅錦·一個冬天的童話》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遇羅錦(1946— ),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藝美術學校。1965年畢業。1966年文革開始,因日記和其兄遇羅克事受牽連,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勞動教養三年。1969年結束勞動教養后分配到河北臨西縣一小村插隊落戶。1970年遷至北大荒落戶,并在那里與當地一知青結婚。1979年遇羅克被平反昭雪,隨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個冬天的童話》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頭輕》。《一個冬天的童話》最早發表于《當代》雜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譯為德、日、英、法四國文字介紹到國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她的作品以樸實無華的筆觸、真實強烈的感情講述發生在那個特殊年代里的悲慘的故事,是傷痕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來,她的作品有時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藝術的表達,文字也尚顯粗糙,缺乏雕琢。
內容概要 文革像一場災難突然降臨,空氣十分緊張。哥哥羅克把他的一本舍不得燒的日記交給我保管,我卻把它丟了。接著,家被抄了,哥哥被押到工廠,母親被剃光了頭也被關押在廠里。我和兩個弟弟無家可歸。日記惹了禍,我也被拘留,判3年勞動教養。勞教的生活是滅絕人性的艱辛:在一塊沒有人煙的土地上,13個勞教人員每天都要進行強度很大的勞作,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每一個人都在互相盯梢、猜忌、打小報告,日記是沒法記了。一個1957年的右派因為把日記藏在被子里被發現受到了嚴厲的懲罰。而我把日記藏在炕洞里才幸免于難。就這樣膽戰心驚地捱過了一個又一個單調而又痛苦的日子。所幸哥哥羅克的來信給我慰藉和力量,賴以支撐著度過了3年的勞教生活。3年后我勞教期滿回家探親,一家人相見,恍若隔世。哥哥羅克還被關著,將受到公審。我們一家人都十分擔心哥哥的安危。街道的小警察又故意刁難,春節前要趕我和兩個弟弟離京,被分到河北臨西縣的一個小村里插隊落戶。沒有辦法我們只好離京,身上又沒錢買票,只好扒車。我所到的那個村莊是河北的一個窮村,一天的工分才一毛三分錢,勞動也很艱苦。因為窮,村里有許多光棍。我到后,村里有很多人來給我提親。這使我想起了在工藝美術學校時的一場夭折了的愛情。剛入學,我就對同班的一個男生產生了好感,但是那個男生卻似乎根本沒把我放在心上,從來不理我。他與全班的其他女生說話,卻從不跟我說話。這使我暗暗認定他是喜歡我的,但只是不敢表露而已。這樣過了四年,快畢業了,我終于忍耐不住,主動給那位男生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幾天以后,我收到回信,信中表示父母已認可,愿意與我戀愛。于是兩個人埋在心里的種子終于在四年后發了芽,并且論及了婚嫁。可是,正當我們憧憬著未來、憧憬著新生活的時候,文革開始了,那男生家里也是大資本家,很快地,就與我失去了聯系……過了不久,哥哥羅克被槍決的消息傳來了猶若晴天霹靂。這使我萬念俱灰。現在,我想得更多的不是有愛情的婚姻,而是有一個窩,一個立足點,把父母兄弟都接出來落戶。要生存,物質第一,精神第二,馬克思如是說。我開始尋找一個合適的落戶點,經過母親的一位鄰居介紹,他的兒子趙國志在北大荒,那里很富裕,一天的工分值一塊多,我決心只身去闖關東。我變賣了母親給我的一條新褲子和其他一些雜物,帶著出賣自己屈辱的錢只身去闖關東。但是要在北大荒落戶的代價是必須在當地結婚。在舉目無親的土地上,我只好選擇了趙國志,而趙國志也向我求婚了。這樣,我終于把戶口落在了東北,而且也把父親與兩個兄弟的戶口遷到了東北。而母親還在工作只好留在北京。我嫁給趙國志只是為了能在東北落戶,并不愛趙國志。在新婚之夜,趙國志粗暴地凌辱了我,我只好抽剪刀以自衛,并從此潔身自守。誰料到只幾分鐘的肉體的接觸卻給我帶來了一個恥辱的新生命。十月懷胎的艱辛與母愛的復蘇又使我繼續與趙國志一起生活。同時兩人白手起家也是很不易的,即使是沒有愛情的婚姻也認了,不愿再打破。“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合該出事。哥哥羅克是我心中的偶像與神,偏偏有一個朋友出現了,他的出現打破了我的平靜的生活。他就是維盈。他長得極像哥哥羅克。一個風雪之天,維盈和弟弟維力來拜訪我,我們倆一見鐘情,談得十分投緣。他成了我傾訴心中的凄苦的好朋友。我不愿離開他。事情的發展有成三角感情之勢。我有些敏感,可又以堅決維持與維盈朋友關系為由從容處之。去河上游放排的前夜,我去向維盈告別,長期壓抑的感情終于奔放了出來,那一個月光之夜,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光明的月光之夜,也是一個昭示我不祥命運的月光之夜,維盈與我接吻了,維盈再也不是我的普通朋友了,我一向維持的平衡動搖了,處于感情的漩渦之中。我經過長期的思想斗爭,終于下定決心,愿意舍棄自己心愛的孩子和來之不易的家而與維盈結合。趙國志抱著一線將來可能復婚的念頭同意與我離婚了。可是維盈這時卻退縮了。原來他的母親堅決反對我們的結合。只是因為我已經結過婚,而且成分也不好。我對維盈很失望,也很怨恨也很想念,我失戀了。曾經有過的全部傷痛又在此時復活了,一起來折磨著我,我決心一死了之,可是哥哥的靈魂又一次拯救了我,他叫我要堅強地生活下去,要熱愛生活,我帶著經過一場臺風襲擊后恢復平靜的村莊的心情又開始了漫漫的人生之旅……
作品鑒賞 冬天的童話,從題目上看似乎是要講述一個在殘酷的年代里發生的一個美麗的故事。待讀完了才知道,這并不是一個童話,至多也只是一個破滅了的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個在不正常社會中一個人一個女人所走過的軌跡,是一篇控訴自己不平遭遇的檄文,是對自己破滅的愛情之夢的奠祭書。同時,也是作者對自己死去的哥哥的懷念之作。社會的動亂,必然會使社會各組織解體、換移、重生、再組合,社會各成員便有了各自不同的命運,多少家破,多少人亡,多少青春被毀,多少純潔被傷害,于是當社會甫定之后,便會有許多長歌當哭,哀悼過去的作品產生。縱觀中國文學史概莫如此。傷痕文學在1979年出現也極其自然,《一個冬天的童話》是這股潮流中的一支。作者以凄涼、憤懣的強烈感情,控訴的筆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弱女子在那個時代里的真實經歷,催人淚下。哥哥羅克由于日記等事被押,受到公審,被槍決了。母親也被關押在廠里。父親在1957年便被打成右派,在當時也受到監督。“我”和弟弟無家可歸,到處流浪。不久,我(羅錦)也因為日記被拘留,判了三年勞教。好容易捱過了這三年非人的勞教生活,還沒來得及與家人過一個團圓年,又被趕到河北的一個小村里插隊落戶。愛情夭折了,哥哥也死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羅錦只想有一個窩,為此,她千方百計地只身闖關東,想在北大荒找個落腳點,并把家人接來,以躲是非。為此,她以與她所不愛的趙國志結婚為代價得到了這些。新婚之夜便給她帶來了一個孩子,她努力讓自己適應這種婚姻,與趙國志一起生活。但是維盈的出現打亂了她的生活,當她決定舍棄孩子與維盈結合時,維盈卻因家庭的阻力退縮了,羅錦面對一個接一個的打擊,她想到了死,可她還是挺了過來……
文章以真情動人,這是基本常識,可文章真正飽含感情者在文壇并不多見,更多的是虛情假意,要么是為賦新詩強說愁,要么拋開感情,以政治代之。傷痕文學之所以引起轟動效應全在一個“真”字。唯有“真”才能動人,唯有動人才有藝術生命。《一個冬天的童話》的成功也全在于一個“真”字。文章寫于1974年遇羅克就義4周年前夕,在那樣一個恐怖的年代里這是需要勇氣的。同時,在本書的獻詞里作者說:“我用生命寫出這些文字,獻給我的哥哥遇羅克。”“某些文藝評論上或許寫著:這是她——一個女孩子的遺作。”從這些我們可以知道文章是作者長期的壓抑在瞬間爆發的結果,是感情的肆意渲泄,是金圣嘆所謂“怨毒以著書”。是飽含著強烈的真實的感情的作品。文章有了真情自然很好,但并不一定就是好文章了,對情感的毫無節制的使用,便有可能導致文章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到這篇小說也有這方面的毛病:比如對哥哥的懷念,對維盈的感情在文中多次出現,給人的感覺是在說謊或者是說謊的,強烈的情感反而顯得不真實了。另外,本文的可取之處還在于它的組織故事的結構方式。文章講述了我在那個時代的長長的一段經歷,有勞教,有到河北插隊,有去北大荒,要從頭講起來是很費勁的,作者采用了追憶的結構方式,一開始講羅錦與維盈的相識,羅錦向維盈講自己過去的經歷,這樣,就把長長的一段濃縮于一點上了。而且,隨著追憶的講述,羅錦與維盈的感情也發展到了不能分離的境界,使故事能夠接著離婚開始講述而不突兀。這種結構方式,出現在80年代初的文壇上,還是顯得頗具匠心的。
上一篇:《辛笛·辛笛詩稿》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鄧友梅·煙壺》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