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舒婷·雙桅船》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舒婷,當代女詩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碼鎮,生長在廈門。初中未畢業即“插隊落戶”。1969年開始寫作,其時詩已在知青中流傳。回城后當過多種臨時工:水泥工、擋車工、漿紗工、焊錫工。1979年開始在民間刊物《今天》發表詩作,同年在《詩刊》正式發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藝》編輯部對她的作品展開近一年討論,討論涉及到新詩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1981年福建省文聯專業創作。現為中國作協理事,作協福建分會副主席,兩次獲全國性詩歌獎。1982年出版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6年出版 《會唱歌的鳶尾花》等。
內容概要
船
一只小船/不知什么緣故/傾斜地擱淺在/荒涼的礁岸上/油漆還沒褪盡/風帆已經折斷/既沒有綠樹重蔭/沒青草也不肯生長 滿潮的海面/只在離它幾米的地方/波浪喘息著/水鳥焦灼地撲打翅膀/無限的大海/縱有遼遠的疆域/咫尺之內/卻喪失了最后的力量 隔著永恒的距離/他們悵然相望/愛情穿過生死的界限/世紀的空間/交織著萬古常新的目光/難道真摯的愛/將隨著船板一起腐爛/難道飛翔的靈魂/將終身監禁在自由的門檻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純的歌曲/也不只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 /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日光巖下的三角梅
是喧鬧的飛瀑/披掛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營養/卻獻出了最豐富的自己/是華貴的亭傘/為野荒遮風蔽雨/越是生冷的地方/越顯得放浪、美麗/不拘墻頭、路旁/無論草坡、石隙/只要陽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呵,抬頭是你/低頭是你/閉上眼睛還是你/即使身在異鄉他水/只要想起/日光巖下的三角梅/眼光便柔和如夢/心,不知是悲是喜
雙桅船
霧打濕了我的雙翼/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岸呵,心愛的岸/昨天剛剛和你告別/今天你又在這里/明天我們將在/另一個緯度相遇 是一場風暴、一盞燈/把我們聯系在一起/是一場風暴、另一盞燈/使我們再分東西/不怕天涯海角/豈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視線里
流水線
在時間的流水線里/夜晚和夜晚緊緊相挨/我們從工廠的流水線撤下/又以流水線的隊伍回家來/在我們頭頂/星星的流水線拉過天穹/在我們身旁/小樹在流水線上發呆 星星一定疲倦了/幾千年過去/它們的旅行從不更改/小樹都病了/煙塵和單調使它們/失去了線條與色彩/一切我都感覺到了/憑著一種共同的節拍 但是奇怪/我唯獨不能感覺到/我自己的存在/仿佛叢樹與星群/或者由于習慣/或者由于悲哀/對本身已成的定局/再沒有力量關懷
秋夜送友
第一次被你的才華所觸動/是在迷迷蒙蒙的春雨中/今夜相別,難再相逢/桑枝間嗚咽的/已是深秋遲滯的風 你總把自己比作/雷擊之后的老松/一生都治不好燎傷的苦痛/不像那揚花飄絮的岸柳/年年春天更換一次姿容 我常愿自己像/南來北去的飛鴻/將道路鋪在蒼茫的天空/不學那顧影自憐的鸚鵡/朝朝暮暮離不開金絲籠/這是我們各自的不幸/也是我們共同的苦衷/因為我們對生活想得太多/我們的心呵/我們的心才時時這么沉重 什么時候老樁發新芽/搖落枯枝換來一樹蔥蘢/什么時候大地春常在/安撫困倦的靈魂/無須再來去匆匆
贈
我為你扼腕可惜/在那些月光流蕩的舷邊/在那些細雨霏霏的路上/你拱著肩,袖著手/怕冷似地/深藏著你的思想/你沒有覺察到/我在你身邊的步子/放得那么慢/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這樣安慰你/然而我不敢 我為你舉手加額/為你窗扉上閃熠的午夜燈光/為你在書柜前彎身的形象/當你向我袒露你的覺醒/說春洪重又漫過了/你的河岸/你沒有問問/走過你的窗下時/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樹/我就是土壤/想這樣提醒你/然而我不敢
作品鑒賞 舒婷詩集《雙桅船》曾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優秀詩集獎。舒婷在談到她的詩友北島、江河、芝克、顧城、楊煉們時說:遠不認為他們就是通常所說的“現代派”。舒婷認為他們的共同點是探索精神,是關注民族的命運。舒婷說她受有他們巨大的影響,然而她又說她總也深刻不起來。舒婷這些話有助于我們理解她的作品,而不要隨意貼上什么標簽。舒婷一再地說她寫詩是從寫日記、抄詩、寫信開始的,她說她只是偶爾寫詩,或附在信箋后,或寫在隨便一張紙頭上,給她的有共同興趣和欣賞習慣的朋友看。舒婷還說盡管她明確作品要有思想傾向,甚至她還牢記住“沒有思想傾向的東西算不得偉大的作品”的告誡,但是在寫詩的時候,她寧愿聽從感情的引領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減乘除法。由此我們有兩點結論:第一,舒婷的詩由于與日記、書信的淵源,她的詩是傾訴性的,大致上吻合于日常生活的邏輯;第二,舒婷的詩是感情的,感情勝于思想。《寄杭城》是她發表最早的一首詩,但并不是她第一首詩。《船》是一首重要的詩,寫一種“擱淺”的感覺,凝聚了作者很多的體驗。1972年她以獨身子女照顧回城,沒有安排工作,產生了一種擱淺的感覺。她連一名民辦教師也爭取不到,現實和理想之間那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遙被她感覺到了。一步,然而遙遠。于是舒婷寫成了《船》這首詩。她終于明白擱淺也是一種生活,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船》以船自喻,飛翔的靈魂被禁在自由的門檻。在這里,舒婷較好地完成了從生活到藝術的轉換,而不是把生活真實直敘于詩中,或把生活的語言分行排列于詩中。這是舒婷詩的一種類型。屬于這種類型的詩,還有《日光巖下的三角梅》、《雙桅船》等; 另外一類型是“贈”、“送”型,例如《秋夜送友》、《贈》等,這類詩在舒婷詩中也不是太少,《致橡樹》、《流水線》也屬這一類型。相比之下,后一類型接近書信,前一類型像是獨白。從詩的角度說,也許前一類型略勝一籌吧,因為后一類型實際上未經轉換或轉換得過分容易。《贈》的魅力來自詩中的警句(火、炭、樹、土)、形象的刻畫、婉轉的口吻(多種特殊的句式)和氛圍情調。《秋夜送友》有些像書信的分行,《流水線》未經轉換,有些直露。《日光巖下的三角梅》是詠物詩,但寄托深遠新穎:“越是生冷的地方/越顯得放浪、美麗”。《雙桅船》是一首與詩集同題的詩,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舒婷經常把意象成對地放在一起,這或許可以說是她詩思維的一個特色。什么是雙桅?雙桅有什么含義?在這首詩里,成對出現的意象有:左翼/右翼,風暴/盞燈,你/我,航程/視線,霧/風,昨天/今天,岸/船,告別/相遇等等,可以一直找下去。我們可以在別的詩里很容易地找出“雙桅”模式:大海/小船,橡樹/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樹/土等等。雙桅不是表示內心矛盾或感情復雜,而是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溝通與理解,相信心靈的來往,說到底,是舒婷種種感情牽掛的流露與外化。雙桅很好地說明了舒婷詩的特殊追求與特殊的價值取向。舒婷的詩友們都不是雙桅,而是單個的:島、河、猴、城等等。有人說過:深刻的都是孤獨的。舒婷既然總也深刻不起來,她喜歡雙桅就是很自然的了。然而,從詩歌藝術技巧來說,中國的格律詩可以說是雙桅的,因為它很講究對仗;西方詩歌里的張力、反諷、悖論也都雙桅。最后,哲學的辯證學者認為:事物都是成對的產生,——能不能說這是對雙桅的哲學闡釋呢?每一個讀者都有闡釋的自由,唯獨不可以論斷為二元論。
上一篇:《胡喬木·人比月光更美麗》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舒巷城·太陽下山了》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