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宗福先·于無聲處》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宗福先,中國當代劇作家。原籍江蘇省常熟。1947年生于四川重慶。熱衷于戲劇創作,1978年,創作了4幕話劇《于無聲處》,受到普遍好評,獲得極大成功。并因此受到文化部的嘉獎,從此,宗福先走上專業戲劇創作道路。1980年,他被調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宮文藝科工作。這時期,他開始大膽探索,對戲劇創作進行深刻的思考。同年,他與賀國平合作發表了3幕話劇《血,總是熱的》,劇本表現了改革浪潮中的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況以及他們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革命熱情。劇本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宮業余話劇隊首演,引起強烈反響。1985年,宗福先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副秘書長職務。1986年,他創作了話劇《傳呼電話》,由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首演,獲得較高的聲譽。《于無聲處》進京演出后,引起強烈轟動,全國許多劇團紛紛演出該劇,受到全國總工會特別獎勵。《血,總是熱的》于1982年獲得文化部、中國劇協“1980—1981年全國優秀劇本獎,”同時,獲上海戲劇節征文活動一等獎。該劇本后被改編成電影上映,又獲廣泛的聲譽,獲得文化部1983年全國優秀故事片獎。宗福先的創作特點是以鮮明、生動,富有個性的藝術追求使創作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體現廣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以達到真、善、美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
內容概要 《于無聲處》,四幕話劇。1976年是個不尋常的一年。敬愛的周總理永遠告別了愛戴他的中國人民,全國人民陷入無比悲痛之中。可是,“四人幫”及其爪牙千方百計地阻撓人民對周總理的悼念活動。歐陽平,這個生在革命家庭、長在紅旗下的青年,以其敏銳的目光和清楚的頭腦察覺到,“四人幫”大搞“批林批孔”、“批當代大儒”,反對人民悼念、緬懷周總理的一系列動作,矛頭直指敬愛的周總理,并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領導權。歐陽平對“四人幫”不讓悼念周總理的丑惡行徑十分憤恨。他從人民懷念總理的許多詩篇中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和光明。在“四人幫”的白色恐怖之下,為了捍衛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不顧個人安危,冒著被逮捕、坐牢甚至犧牲的危險,投入了悼念周總理的洪流中去。他開始收集、整理、編輯、印刷并散發紀念周總理的詩篇,名為《揚眉劍出鞘》,在人民群眾中間傳播革命火種。詩集很快散播開來,人們互相傳遞、抄寫。“四人幫”及其爪牙聞訊后,又恨又怕,下令追查詩集的作者。在嚴峻的政治斗爭面前,歐陽平絲毫沒有畏縮,繼續與“四人幫”展開生死搏斗。他已作好一切準備,迎接最艱苦、最殘酷的斗爭的到來。歐陽平本來是一名軍人,母親梅林是位出生入死的革命老干部,戰爭年代曾冒著生命危險救過現任上海某進出口公司革委會主任何是非的性命。“文革”中,梅林蒙受誣陷被打成叛徒,歐陽平這個“叛徒”子弟被迫離開了部隊,并取消了他作為預備黨員的資格。下放到北京郊區某小吃店當了一名服務員。他與何是非的女兒何蕓相愛,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母親由于受到迫害,身患重病,他陪同母親去北京看病,途經上海時,母親要看望一下老戰友何是非。何是非雖然也是從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走過來的老革命。但是,在和平環境中的政治風暴中,他不明是非,投機取巧,為了撈取政治上的資本,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死心塌地地投靠了 “四人幫”。他明知女兒與歐陽平九年的愛戀之情,為了巴結上“四人幫”的親信、上海民兵組織領導成員唐有才,自作主張,將女兒作為活禮物許配給這個有權有勢的人。為了炫耀自己和中央首長的密切關系,他把與張春橋的合影擺放在家中最顯赫的位置。在舉國悼念周總理的日子里,他執意與“四人幫”站在一起,誣蔑人民群眾的悼念活動。當他正準備迎接將成為他的女婿的唐有才上門時,沒有料到過去的老上級、自己的救命恩人梅林大姐和兒子歐陽平突然來訪。善良的梅林哪里知道,正是眼前這個何是非忘恩負義制造假旁證誣陷她是叛徒,致使她慘遭迫害。做賊心虛的何是非發覺梅林并不知道是自己寫假材料迫害她,立刻松了一口氣。他假惺惺地勸梅大姐要相信群眾相信黨,并表示愿意盡微薄之力幫助她解脫困境。交談中,何是非怪話連篇,并誣蔑人民群眾打著悼念周總理活動的招牌,企圖推翻黨中央時,歐陽平毫不相讓地反駁他。歐陽平還沒有認清這個人面獸心的家伙,熱情洋溢地向他講述天安門廣場悼念周總理的宏偉場面,并真誠地將自己編輯的詩集《揚眉劍出鞘》送給他。何是非這才知道,原來歐陽平就是全國通緝捉拿的現行反革命分子、《揚眉劍出鞘》一書的作者,他馬上打電話給唐有才,讓他派人逮捕歐陽平。當歐陽平準備離開時,何是非為了穩住他,說“這就是你們的家”。“四人幫”的爪牙派人包圍了何是非家,歐陽平只要邁出何家一步,就會立即被捕。這時的何是非,竟然一改往日和善的面孔,不僅出賣了歐陽平,還以“不能收留一個反革命分子的母親”為借口,將身患重病的梅林趕出家門。在歐陽平的幫助教育下,何蕓終于認清了“四人幫”及其父親這個政治爬蟲的丑惡嘴臉,站到了正義的一邊。何是非的妻子劉秀英也十分痛恨丈夫對梅林大姐一家恩將仇報、喪盡天良的行為,她揭露了他九年前誣陷梅林、如今又出賣了歐陽平的丑行,何是非惱羞成怒,竟然殘暴地將妻子踢倒在血泊之中。何是非這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終于原形畢露,落得眾叛親離的可恥下場。
作品鑒賞 《于無聲處》以“天安門廣場事件”為背景,圍繞著兩個家庭五個人物之間的矛盾糾葛,展開一場正義與邪惡的生死較量。從側面表現了人民群眾與“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你死我活的斗爭。作品的深刻意義在于:在人妖顛倒、是非混淆的年月里,雖然正直善良的人們受到壓抑,搞陰謀詭計的跳梁小丑得逞一時。但是,在真理面前,他們終究要受到人民的審判,在滾滾向前的歷史洪流中,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歐陽平這個正直不阿、嫉惡如仇的當代中國青年的典型形象。這位生長在革命家庭的青年懷著對周總理無限敬愛之情,積極投入全國人民悼念周總理的洪流中去。特殊的生活經歷,培養了他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正當全國人民為失去周總理陷入一片悲哀之時,一小撮別有用心的家伙竟然跳出來,反對人民的悼念活動。他立即察覺到這場斗爭絕非一般的斗爭,這些人把矛盾指向敬愛的周總理。歐陽平勇敢地站在正義的立場上,為捍衛周總理的神圣尊嚴而斗爭。他收集、編輯并散發紀念周總理的詩篇,題名為《揚眉劍出鞘》,在社會上引起巨大轟動。他的革命行為得到人民的一致稱贊,可“四人幫”及其爪牙又恨又怕。歐陽平的舉動在當時是會招致坐牢甚至殺頭之禍的。特別是當他被“四人幫”死黨們包圍,面臨被捕那場戲,表現出正義凜然、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他那成熟的政治表現,正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廣大青年追求真理、不畏強暴、勇于反抗邪惡的縮影。與胸襟坦蕩的歐陽平相對的是何是非丑惡、骯臟的靈魂。作者真實可信地刻畫了這個社會主義社會中不擇手段撈取政治資本的跳梁小丑,并以嫉惡如仇的筆端把這個人物的貪婪自私、道德敗壞、陰險狡詐的性格特征描寫得淋漓盡致。何是非這個在戰爭年代曾經出生入死的革命干部,在和平環境中竟變得利欲熏心、喪心病狂。他明知“四人幫”反對人民反對黨,妄想篡奪黨和國家領導權。但是,為了討好“四人幫”,為了自己往上爬,他昧著良心誣陷他的救命恩人梅林大姐是叛徒,致使這位善良無辜的老干部遭受慘重的迫害。他不顧女兒何蕓與歐陽平的深愛之情,將女兒許配給“四人幫”的死黨作妻子,還殘忍地向“四人幫”出賣歐陽平。在這個人物身上,凝聚著作者對那些在政治風浪中背叛人民利益、出賣靈魂的無恥之徒的憎恨和鞭撻。作者懷著十分真摯的情感十分完滿地塑造了真誠善良的梅林大姐,在歐陽平幫助下終于站在正義立場的何蕓和大義滅親、敢于揭發丈夫何是非的丑惡行徑的劉秀英等人物形象。在這些人物身上,同樣寄托了劇作家對真善美的想往和對人民的熱愛之情。通過人民對周總理的悼念活動,不僅體現了“人民總理人民愛,人民總理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揭示了“人民永遠不會沉默”這一堅固不破的真理。這也是話劇《于無聲處》的主題所在。劇本結構嚴謹,嚴格按照“三一律”的創作手法,全劇劇情發生在一日中的九個小時之內,劇中四幕一景都是在何是非家展開的。劇情緊湊,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無論對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的刻畫都非常真實、生動。語言的運用富有時代氣息和個性。應該指出的是,作者在創作此劇時,“天安門廣場事件”尚未平反。它的出現,在當時被譽為話劇舞臺上的“一聲驚雷”,引起全社會的轟動。
上一篇:《宗璞·丁香結》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屠岸·啞歌人的自白》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