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唐人·金陵春夢》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唐人,原名嚴慶澍(1919—1981),江蘇蘇州人。筆名另有阮朗、顏開、江杏雨、陶奔、洛風、高山客等。抗日戰爭初期,在南北各地參加抗日宣傳工作,后入成都燕京大學半工半讀于新聞系。1946年在上海加入《大公報》,任職業務部門,曾赴蘇北內戰前線采訪。1947年調往《大公報》臺北分館(業務機構),業余也作報道,寫通訊。1949年分館被封,轉往香港《大公報》。1950年《大公報》增辦《新晚報》,從此就在《新晚報》工作,由港聞、副刊編輯、主管直至編輯部領導。1977年起任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嚴重心臟病發作,1981年病逝于北京。一生作品在千萬字以上,近一百部,最有名的是長篇章回小說《金陵春夢》,在《新晚報》連載七年之久,在海內外有廣大影響。另有續篇《草山殘夢》、《蔣后主秘錄》,外篇《宋美齡的大半生》等。章回小說還有《北洋軍閥演義》。此外,他更寫了大量反映香港、臺灣現實生活的小說,有《人渣》、《我是一棵搖錢樹》、《空降》、《長相憶》、《孟姜女》、《窄路》、《贖罪》、《蒼天》、《襲》、《八口之家》、《格羅珊》、《她還活著》、《第一個夾萬》、《香港屋檐下》、《碑》、《泥海泛濫》、《愛情的俯沖》、《臺風眼》、《火燒島》、《在海的那邊》、《月兒彎彎》、《血染黃金》、《芭芭拉的故事》、《黑裙》、《香港風情》、《十年一覺香港夢》、《香港大亨》、《壯士》、《小鹿》、《浮生八記》、《貝貝的初戀》等。他也寫劇本,《詩人郁達夫》在港出版后《收獲》曾轉載。被拍成電影的有:《華燈初上》、《香噴噴小姐》、《姊妹曲》、《闔第光臨》等十二部。
內容概要 《金陵春夢》是一部長達230萬字的章回小說,全書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寫蔣介石在大陸的大半生,從崛起到覆滅,遁往臺灣,另續殘夢為止。八集分別為《鄭三發子》、《十年內戰》、《八年抗戰》、《血肉長城》、《和談前后》、《臺灣風云》、《三大戰役》和《大江東去》。起自第一回《逃荒年鄭家拆骨肉;找奶媽蔣府迎新人》,終于第三百二十回(第八集第四十回)《炮聲雷鳴,大上海勝利解放;五內如焚,蔣介石澎湖棲身》。既寫蔣介石幾十年中的行事,更寫中國幾十年間的變遷。從每一集的題名就可以看到,這一段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幾乎都包括進去了。八集互相銜接,也可獨立成書。
從每一個具體回目更可以看到大事的細節。以第一集為例:第一回《逃荒年鄭家拆骨肉;找奶媽蔣府迎新人》。第二回《隨后爺三發改姓蔣;歸奉化奶媽作夫人》。第三回《鹽商世家長袖善舞; 訟師行業足智多謀》。第四回《逃洛陽父子又分離;歸故鄉二拐訴別情》。第五回《鄭老大函詢三發子;侍衛官光臨前鄭莊》。第六回《三發子聞訊傷腦筋;鄭老大關進集中營》。第七回《考秀才名落孫山;投軍校遠離奉化》。第八回《進軍校如魚得水,派留學東渡扶桑》。第九回《聽分析反對袁世凱;經介紹謁見孫中山》。第十回《充都督英士招兵;殺成章介石亡命》。第十一回《回上海兼充教練官;垮臺后變成馬浪蕩》。第十二回《開香堂五花八門;吃硬飯三刀六洞》。第十三回《寄人籬下飽受排擠,證券交易大搶帽子》。第十四回《逛窯子指點門徑;長大瘡舉步維艱》。第十五回《止付支票老四賠禮;大灌迷湯阿寶得寵》。第十六回《覓金屋介石藏美;付銀紙阿寶贖身》。第十七回《豪賭必輸蔣介石破產;擺酒賴債虞洽卿撐腰》。第十八回《無官可做黯然回春申; 有機便投夤夜上兵艦》。第十九回《孫中山堅守英埔;某秘書解剖叛徒》。第二十回《蔣介石苦思登龍術;孫中山脫險到香港》……這里只抄到第一集的一半,相信可以思過半矣。也可以想到其他各集的細節精細如何。
特別抄第一集,是因為一般意見,第一集最好看,尤其是蔣介石身世之謎——由河南許昌鄭家的兒子因逃荒隨母改嫁成了浙江奉化蔣家的兒子。還有他早年在上海灘的生涯,也都帶有秘聞性質。
但最好看的也就是最富爭議性的。鄭三發子云云,有人說是,有人說非,真相難明。而多數意見認為,屬于“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之類。總之,否定的較多。
這一集中因寫到上海灘逛窯子,吃花酒,為作者引來一件趣聞。有當年的見證人約他一見,以為寫得出,必然曾去過,既去過,必高齡,何況作者是以歷盡滄桑的一介老夫姿態出現的。誰知一見之下,對方才是真正的長者、年逾九十的作家包天笑老先生,唐人不過三十有余的同鄉后輩而已。
作者是在臨時受命,匆匆上馬寫這部長篇的。由于是業余寫作,逐日連載;隨寫隨發,不免粗糙。又由于處于香港,資料缺乏,可供咨詢的人也缺,因此也不免有簡單甚至失實之處。特別是由于后一原因,影響到細節部分的欠充實,減少了故事的吸引力。作者在一集一集出書之后,一直有意作較精細的補充、修改,使這一作品在真實性和藝術性上都能更為完美。而他也作了一些初步的加工,但由于病發得突然,可以說此志未酬,真成永遠的遺憾!
第八集《大江東去》作者不僅要修改,更決心在養病期間,利用“因病得閑”來重寫。這工程就更浩大,更成為不可能了。他逝世后,北京出版社完成了這一工程。這一集中,關于北平的和平解放,關于國共和談,關于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的三角關系,關于長江防線、重慶號巡洋艦和南京附近艦隊的起義和上海之戰等等,都是“非唐人”的手筆。這一集的四十個回目,也幾乎有四分之三以上是新擬的。這是無可如何的事。
到目前為止,《金陵春夢》還是唯一的寫現代中國歷史如此長時期的長篇。它雖有不足和缺點,卻自有可觀之處。在沒有更好更新的作品問世之前,它還是人們別無選擇,不能替代的書。
作品鑒賞 唐人不是專業作家,盡管他有成十年之久日寫萬言。他是職業的新聞工作者,在《大公報》和《新晚報》工作了35年,直到逝世。他工作負擔不輕,但寫作成就更大,首先是量大。
他最大的一部作品就是《金陵春夢》,全部230萬字。據說續篇《草山殘夢》比它還大,倒過來,有320萬字,但因一直沒有結集成書,到底“春夢”長還是“殘夢”更長,還很難說。
不過可以肯定,還是《金陵春夢》要大得多,它的讀者多,影響大。在海內外以至臺灣,都大有影響。
它最大量的讀者還是在大陸。有相當長一個時期,它是唯一能在大陸銷行的香港書籍。而唐人是從南到北,大陸許多人知道的唯一香港作家,盡管這部書長時期只是“內部發行”。在臺灣,長時期當然是禁書。在香港和海外,當然是暢銷書。由于許多人對蔣介石的過去并不那么知道,對“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滄桑巨變也并不了然,因此對這樣的一部書就特別有興趣了。這是一部演義小說。首先是紀實,然后是演義,不免有藝術的加工,夸張以至細節上不可免的虛構。《三國演義》的不同于《三國志》,不就是如此?
鄭三發子是書中首先引人入勝的情節。有人說,這就是虛構的。但也有一些旁證材料,如抗戰期間曾有許昌鄭姓的人,自稱是蔣介石原來的兄長,到重慶尋弟。這是確有其事的。有曾和此人同監的“華子良”可以證實。但有這事并不等于有那事——有鄭三發子,有鄭母改嫁……這一些傳聞就始終無法證實了。相反的,有另一些考證,證明傳聞之不可能。在嚴肅的歷史事實面前,不能采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吧。就算這樣,也并不能否定《金陵春夢》的價值。首先,作者的態度是嚴肅的。他認真的對待自己的作品,一改再改,根據確定無誤的材料作修改。有的已經改了,有的卻來不及,有的是他自己還沒有確信有誤,如鄭三發子,他當然不可能改。這是肯定的,作者不是要用自己也不相信的材料,編造故事,嘩眾取寵。其次,這部長篇中別的許多重大事件是不虛無誤的。比之于鄭三發子這一點,是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一個指頭無妨去存疑,九個指頭依然要珍視。這些都是有許多當事人后來現身說法,補充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材料的,如三大戰役就是這樣,作者都盡可能把它們作為可靠的根據,引用、補充或改其初作了。歷史的真相只有在不斷地袒露、補充、修正,才能逐漸更近于真實。這需要幾十年,有時甚至幾百年時間。而小說不等同于紀實,不能要求它絕對的準確,而且不作任何演義。《金陵春夢》的寫作還有另一個一般小說作者不會遇到的困難。它的題材盡管是過去了的,過去了許久或過去還不久的,但還是有它的敏感性,而且這敏感又是多變的。這就使作者下筆為難,今天寫了的,明天可能要改,后天可能還要改。這不是作者可以掌握的。這是吃力不討好之處。此中甘苦,不難想見。《金陵春夢》較之后來的《草山殘夢》等等,有更高的藝術性,由于它掌握的材料還是比較充分,作者還是作了較大的揮灑。
上一篇:《和谷·原野集》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唐湜·淚瀑》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