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愛情故事的男主角是呂蒙正。查諸史籍,呂蒙正,宋代人。其父呂龜圖好內寵,將蒙正及其母劉氏逐出,生活極為困苦。(《宋史·本傳》)龍門山利涉院僧人識其為貴人,延至寺中居住,九年之后秋試,一舉狀元及第,位至宰相。(葉夢得《避暑錄話》下)另據《文獻通考》載:“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取進士一百九人,狀元呂蒙正。”由此看來,歷史上的呂蒙正,的確經歷過一段困頓生活,最終苦盡甘來。而傳說故事中的呂蒙正雖然也苦盡甘來,但和歷史上呂蒙正事跡多不相符,只是借歷史人物呂蒙正之名,演繹曲折生動的雜劇傳奇。
先看看王實甫所撰的雜劇《呂蒙正風雪破窯記》。故事發生在北宋的洛陽,有一員外姓劉名仲實,家產百萬貫,膝下只有一女,名喚月娥,不曾婚配。劉員外要為女兒尋一門親事,恐怕不能全美,于是結起彩樓,讓月娥樓上拋彩球,憑天匹配。彩球落在誰腳下,不問官員士庶,經商客旅,便招他為婿。此時,呂蒙正及其結義兄弟寇準同堂學業,學成滿腹文章,卻一貧如洗,住在洛陽城外破窯中。聞劉員外結彩樓擇婿,想寫一篇賀新婿的詩得些銀兩,于是來到彩樓之下。劉月娥由丫環梅香陪伴,登上彩樓,凝神下望,不由得思緒萬千:
〔混江龍〕憑欄凝望,猛然間回首問梅香。(梅香云:你問我些甚么?正旦唱)見二人衣冠整齊,鞍馬非常。能償個守藍橋飽醋生,料強如誤桃源聰俊俏劉郎。擠眉弄眼,俐齒伶牙,攀高接貴,順水推船,小則小偏和咱廝強。不塵俗模樣,穿著些打眼目衣裳。(《元曲選外編》中華書局)
結彩樓擇婿,自然有穿錦衣繡服的富家子弟前來應選。但他們并非是劉月娥中意的人。“能償個守藍橋飽醋生,料強如誤桃源聰俊俏劉郎”,隱含兩個愛情故事。“守藍橋”,指的是“藍橋相會”的故事:唐長慶中秀才裴航,傭巨舟泛于江漢,經同舟樊夫人指引,在藍橋驛與云英相會。裴航經多方磨難,矢志不渝,終于與云英婚配,并一起得道成仙。(《唐宋傳奇選》)“誤桃源”,是指劉阮誤入桃源的
故事:劉晨、阮肇到天臺山采藥,迷不得返。遇二女甚美,邀至其家,留住半年。劉、阮思歸,還家后鄉邑零落已十世矣。(《幽明錄》)月娥稱贊癡情的裴航勝過用情不專返還家鄉的劉晨,表現了月娥的婚姻理想。而眼下這些穿著“打眼目衣裳”的富家子弟,就更難入月娥之目了。那么,劉月娥選婿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呢?原來,她要的是“學劍書折桂郎,有一日開選場,半間兒書舍換作都堂,”“平地一聲雷振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不道寒門生將相。”她厭惡富貴浮浪子弟,敬慕寒窗苦讀、進取功名、有朝一日能攀蟾折桂的讀書人。于是,她手持彩球祝愿道:
〔金盞兒〕繡球兒你尋一個心慈善性溫良,有志氣好文章,這一生事都在你這繡球兒上。夫妻相待貧和富有何妨,貧和富是我命福,好共歹在你斟量。休打著那無恩情輕薄子,你尋一個知敬重畫眉郎。
這段唱詞細膩地展現了劉月娥豐富的內心世界。她擇婿不僅要求“有志氣好文章”,能攀宮折桂,同時還要夫妻恩愛“知敬重”,至于貧與富,倒無大乖礙。劉月娥的擇婿標準顯然與梅香不同,小梅香勸她挑選穿錦繡衣服的富家子弟,“不強如那等窮酸餓醋的人”,而劉月娥卻有自己的主張。這就為以后隨劇情發展,劉月娥受苦寒窯卻矢志不移,作了有力的鋪墊。
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之后,劉月娥將繡球拋在窮秀才呂蒙正腳下。可是,當冠準陪同呂蒙正去見岳丈時,劉員外見呂是一介寒士,翻悔前言,說:“孩兒也,放著官員人家財主的兒男不招,這呂蒙正在城南破瓦窯中居止,咱與他些錢鈔,打發回去罷。”月娥堅決不肯,劉員外大發雷霆:“小賤人,我的言語不中聽,你怎生自嫁呂蒙正。梅香,將她的衣服頭面,都與我取下來,也無那奩房斷送。她受不過苦呵,她必然來家也,則今日離了我的門者,著她去。”劉員外很能代表富家豪紳的某些本質,這就是唯錢財是圖,因嫌貧受富悔了前言。而且絕情地將親生女兒衣服頭面取去,趕出家門。劉員外是構成戲劇沖突的主要人物之一,如果處理得好,對于繼續展開戲劇情節,塑造人物性格,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只可惜,劇作者由于照顧我國戲劇中常見的大團圓結局,在以后的情節發展中,又把劉員外的嫌貧愛富,寫成有意設置艱難以激發呂蒙正上進。這就違背了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
呂蒙正夫婦被趕出劉家后,劉月娥想到即將到來的困苦生活,心中很不平靜:
〔尾聲〕到晚來月射的破窯明,風刮的蒲簾響,便是俺花燭洞房。實丕丕家私財物廣,虛飄飄羅錦千箱,守著才郎,恭儉溫良,憔翠了菱花鏡里妝,我也不戀鴛衾象床,繡幃羅帳,則住那破窯風月射漏星堂。
月娥是萬貫家產的劉家的獨生女兒,只要選一門當戶對的夫家,自然可以安富尊榮。現在卻要過極為貧寒的日子,怎會不引起思想波動?可她最終選擇的仍然是:“月射的破窯明,風刮的蒲簾響,”“破窯風月射漏星堂,”且甘愿為“恭儉溫良”的才郎而花容憔悴。
夫婦倆回到破窯后,迫于生計,呂蒙正經常去白馬寺趕齋。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里,寺中長老聽命于劉員外,先吃齋飯,后鳴鐘。使得聞鐘聲而來的呂蒙正不僅沒有趕上齋飯,而且當場受辱。劉月娥則在破窯倚門望夫歸來:
〔滾繡球〕聽的鐘聲響報信息,這齋食有次第,俺知他的情意,他待俺呵著甚回席。雖然是時下貧,有朝發憤日,那其間報答恩德,這其間不見回歸。做下碗熱羹湯等待賢夫冷,揣著個凍酸餡
未填還拙婦的饑,有甚希奇。夫妻寒窯苦度歲月,患難中相互敬重體貼,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呂蒙正趕齋,為的是“得的一份齋飯,與我渾家食用”。而劉月娥則在家中“做下碗熱羹湯等待賢夫冷,”即使自己不得溫飽,也毫無怨言。展現出一位有情有意知寒知暖的賢惠婦女的形象。劉月娥從盼望夫妻恩愛“知敬重”,到實際夫妻生活中確乎如此,她的形象在觀眾心目中愈加清晰起來了,而呂蒙正知書飽學,有志不獲騁以及篤于夫妻情意的一介寒儒的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現。
劉月娥盼夫不歸,而她的父母卻來寒窯勸女兒回家享受榮華富貴。遭月娥堅決拒絕后,劉員外打破鍋碗,絕折匙筋,揚長而去。呂蒙正回家后,在寇準的勸說下,一同進京應試。夫妻遠別,自然免不了一番互相叮囑。呂蒙正要月娥:“小姐,你守志者,我得了官時便回來也”。月娥則叮囑丈夫早些兒回來,不必為她憂心:
〔尾聲〕則這瓦窯中將一應人皆回避,你金榜無名誓不歸,立一通賢達德正碑,扶起攀蟾折桂枝,帶將你那金銀還家來報答你那妻。你若提著一個瓦罐還家來我可也怨不的你。
這段唱詞真實地反映了女主人公此時此刻的矛盾心境。自然,丈夫金榜題名,蟾宮折桂,是她的理想與心愿。然而,多年來患難與共的生活,又使她對丈夫一住情深。因此,即使丈夫名落孫山,“提著瓦罐”回家見她,她也絕不埋怨。顯然,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已經滋生了一些新的東西。
呂蒙正進京趕考,一舉狀元及第。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但是,他沒有馬上去認妻,而是讓媒婆謊告月娥,說自己已死,有一過路的客官叫她去遞一杯酒,以考驗月娥對自己是否忠貞不二。媒婆被月娥痛罵趕出,呂蒙正趕忙到寒窯認妻。劉月娥見一男子走進窯門,正想將其趕出,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丈夫。于是夫妻相認。這一情節,有人認為是敗筆,謂呂蒙正不該如此猜疑月娥。其實,這是劇作者為突出展現劉月娥的性格而有意設置的關目。如果說,以前的劇情主要表現月娥的守志,那么,這里則更突出了她的守節和篤情。
夫妻相認后,呂蒙正假說:“小姐,我如今落薄了,不曾得官。”月娥說:“便落薄何如”:
〔普天樂〕但得個身安樂還家重完聚,問甚么官不官便待怎的。遇不遇有個比喻,有一個張良也曾棄印,有一個陶潛罷職,有一個范蠡歸湖。
應該說,劉月娥的思想與拋彩球擇婿時已經有了發展變化。那時的劉月娥想的是:“學劍攻書折桂郎,有一日開選場,半間兒書舍換作都堂。想韓信偷瓜手扭作了元戒將,傅說那筑墻板番作了頭廳相。想當初王鼎臣,姜呂望,那鼎臣將柴擔子橫在肩頭上,太公八十歲遇著文王。”總之一句話,就是希望丈夫能平步青云。而如今只要丈夫能“身安樂還家重完聚”,也就心滿意足了。從劇情描寫看,劉月娥思想的發展變化是真實可信的。拋球擇婿時已經有“尋一個知敬重畫眉郎”的想法,和丈夫寒窯苦度歲月,自然培養起了深厚的夫妻感情,再發展到重感情輕官位就是極自然的事了。這也是作者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結果。
劉月娥上床歇息時,發現了呂蒙正腰間所藏的金印,呂蒙正方將真情相告。夫妻自然高興非常。以后,月娥夫妻二人到白馬寺進香,劉員外也趕到寺中相認。呂蒙正與劉月娥想起過去的種種苦處,不肯相認。恰值已當上宰相的寇準來白馬寺進香。寇準告訴劉月娥夫妻,劉員外過去的種種所為,都是為激勵呂蒙正上進,實際上連寇準和呂蒙正進京應試的盤費,也是劉員外暗中贈送的。于是父女翁婿相認,合家團圓。
縱觀《破窯記》所演的一介寒儒為富家女子所鐘情,歷盡磨難,最后苦盡甘來、平步青云的故事,所宣揚的無非是讀書仕進,金榜題名的思想。但是,由于此劇是旦本戲,突出的是女主人公劉月娥的形象,她反對父親嫌貧愛富,不怕貧寒,對丈夫忠貞不二,患難與共,又比較多地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這正是這本雜劇的思想意義所在,也是人們喜愛它的原因。
王實甫為善寫情者,一曲《西廂》冠絕千古。《西廂》語言旖旎優美,文秀雋永。應該說,《破窯記》沒能達到如此境界,但也做到了當行、本色,洗煉流暢。筆者認為: 《西廂》為王作中精品,有人以《破窯記》各方面成就不如《西廂》,便認為其非王作,也嫌證據不足。
生動曲折的愛情故事總能贏得人們的喜愛。呂蒙正、劉月娥的故事在元、明一直流傳。明代又有作者佚名的傳奇《破窯記》。傳奇比雜劇體制規模大得多,因而《破窯記》傳奇在遵循雜劇劇情發展的基礎上,又演繹出許多情節。如夫妻被逐后,有第六出《暫投旅社》、第七出《店起奸心》、第八出《旅邸被盜》。呂蒙正進京應試,又有第十七出《神明顯圣》、第十八出《虎近窯門》、第十九出《梅香勸歸》以及二十七出《游觀破窯》等。這些情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破窯記》傳奇中的人物,也與雜劇有所不同:傳奇中取消了寇準的形象,代之以凈、丑、末扮演的眾書生;雜劇中的劉員外,在傳奇中變成了當朝宰相劉懋。劉懋將月娥夫婦逐出家門,且不許親戚鄰里救濟他們,完全出于嫌貧愛富,不像雜劇所寫,是為激勵呂蒙正上進而為之,這樣,劉懋的形象就比較真實可信了。女主人公劉月娥的性格,不如元雜劇中的同名人豐富,夫妻情篤的方面減弱,更多的是盼夫攀宮折桂,早取富貴榮華。請看月娥送丈夫進京應試時的一段唱詞:
〔七賢過關〕掩上柴扉,輕移蓮步,蓮步輕移,遠送兒夫竟往長安去。寶鏡鸞儔暫別離,待奴家折柳贈君行,折卻一枝,河畔須當贈與我夫君,陽關送別言難盡。略表離情一片心,略表奴芹意。君今此去求名利,須念糟糠劉氏妻,十里紅樓休迷戀,謹記十載困書闈,百結舊鶉衣。奴只愿我夫此去扳仙桂,十年身到鳳凰池,千鐘粟,榮華貴。(《古本戲曲叢刊》初集)
這一曲送別也寫得有情有意,但核心是勸夫取富貴榮華。第二十四出《宮花報捷》中寫月娥盼夫歸來的唱詞中,這種思想表現得更明顯:
〔二妃傍妝臺〕那一日送別我夫君,志氣軒昂往帝京。夫道求名若拾芥,我言富貴好磨人。思量一會轉憂沖。(云)天下讀書的廣有,做秀才的廣多,不似我兒夫被詩書誤了半世,此去功名成就,萬望天地神明保佑。(唱)夜聞哀雁驚魂夢,朝望征鴻少信音,一炷心香頻禱告,愿夫黃榜占魁名,無言可道,謾自叩蒼穹。(云)他那日起程,我說夫不須叮嚀囑咐,惟在功名二字,他回言道得我(唱)明朝鏖戰文場內,他日沾恩上九重,不用再三親囑咐,管叫此去化魚龍。尋常謾道登天易,愁腸百結意沉吟。掩上柴門恨怎禁,去路遠行千里路,薄情總是一般情。(云)兒夫去后,奴家終朝顒望相似甚的?奴一似大旱之望云霓也。(唱)妾身畢竟望霓虹,正是不聞喜鵲頻頻噪,惟有嬌鶯哈哈(當作恰恰)啼,終朝顒望云邊雁,那得英雄報捷飛。忽聽得流鶯嘲囀花枝舞,怎不見捷寄塵飛柳陌風。(云)夫,你倘或不中之時,(唱)你若是龍門空返鏖戰罔功,何顏再轉破窯中。
劉月娥渴望擺脫貧窮困苦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像這樣功名利祿之心完全壓倒夫妻之情,甚至認為丈夫如不得功名,就不應回來見她,就大不近人情了。文學作品主要人物的思想傾向,往往體現出整個作品的思想傾向,明傳奇《破窯記》的思想格調,比雜劇要遜色多了。這恐怕與明代封建倫理觀念的增強不無關系。
從雜劇到傳奇,劇本案牘文學化的傾向十分明顯。傳奇《破窯記》中有多處大段抒情寫景的描寫,情景交融,對烘托環境氣氛,塑造人物形象起了一定的作用。如第九出《破窯居止》
〔夜行船〕(生)一別京畿離故里,看看破窯來至。(旦)風凜霜寒,鄉村岑寂,一路悄無人跡。……[啄木兒](旦)垂楊漸覺添憔悴,見敗葉飄墜。好傷悲,淚暗垂,又聽得孤鴻嘹唳。
這兩段唱詞很切合人物身份。特別是劉月娥,以千金小姐,乍來荒效野外,自然倍感荒涼,凄楚不已。李九我評道:“以一千(金)之女,下嫁寒儒,遭此顛沛困逆,恉何以堪,固宜其見此凄境而悲且戚也。”(《李九我批評破窯記》眉批)又如第十八出《虎近窯門》寫劉月娥孤守寒窯。
〔一枝花〕(旦)鱗鴻無信音,村落人孤冷,空負黃昏后。尋思起,多少離情,難捱良宵永。漏未能安寢,只待更殘,最苦依依只影。半輪殘月松梢上,四顧蕭條惱亂人;懊恨子規枝上叫,聲聲斷腸不堪聞。
人約黃昏后,月上柳梢頭,良辰美景,正是情人相會之時;而如今荒村寒窯,夜靜更深,殘月松影,自己孤苦伶仃。那杜鵑聲聲啼鳴,更加重了離別之苦。色調灰暗,氣氛悲涼,有力地烘托出女主人公凄苦思念之情。明傳奇《破窯記》對于呂、劉愛情故事的傳播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文學成就也應充分肯定。
明代以后,特別是近、現代,以呂、劉為原型的愛情故事,愈為人們喜聞樂見,漸漸發展成為傳統的戲曲節目。川劇、越劇、河北梆子都有描寫呂、劉愛情的《彩樓記》劇目。這些劇目都保留了《破窯記》的基本情節,又都作了適當的改動以強調和突出某些方面的思想。如河北梆子《彩樓記》中有一折戲叫《呂蒙正坐窯》,以喜劇形式演呂蒙正和劉英環(即雜劇中的劉月娥)婚后的小誤會。突出刻劃了呂蒙正的寒酸、迂闊、耿介以及劉英環堅強、爽朗,對丈夫體貼入微的性格。川劇《彩樓記》改編時參考了昆曲《潑粥》和古本《破窯記》,故事說曾在宋朝作過宰相的劉懋的女兒劉翠屏(劉月娥改為翠屏),在彩樓上拋球擇婿。翠屏看不上那些王孫公子,竟將彩球拋給了窮書生呂蒙正。不想劉懋強迫退親,翠屏不肯,于是被逐出相府,夫妻二人在寒窯度日。一日,呂蒙正到木蘭寺趕齋撲空,回家后發現雪地有腳印,頓起疑心,大鬧一場。后經翠屏說明是劉母派人送米,夫妻和好如初。最后,得朋友胡連璧資助,呂蒙正秋試高中。夫妻同到木蘭寺與劉母見面。而劉懋聞訊,派人來接月娥夫妻回相府,遭到拒絕。誠然,川劇改編要考慮川劇演出的舞臺藝術,但其歌頌呂劉愛情,鞭撻劉懋嫌貧愛富的思想傾向,比雜劇和傳奇都要突出。這表明改編后的劇目,滲透了更多的人民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守堅貞斷發截耳》愛情文學賞析
下一篇:《尾生期女淹藍橋》愛情文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