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藍橋”是中國民間流傳的最古老的愛情故事之一,它講的是在戰國時期,魯地有一個青年,名叫尾生。他與一位女子約好在藍橋之下見面,時間已到,女子未來,河水在不斷上漲,但尾生終不肯離去,最后抱橋柱被淹而死。《莊子·盜跖篇》云:“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蘇秦亦云:“信如尾生,期而不來,抱梁柱而死。”(《戰國策·燕》一)
由此可見,尾生水淹藍橋故事當時就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士大夫也以之作為忠信的榜樣廣泛引用。從此之后,在中國古代的詩、文、詞、曲以及小說中,這個故事都多次被征引。無論在上層還是在下層,都被人們所津津樂道。《漢書·東方朔傳》顏師古注就引用了這個故事,說:“尾生,古之信士,與女子期于橋下,待之不至,遇水而死。”
到元代,有一比較著名的劇作家李直夫,寫下了雜劇《尾生期女淹藍橋》。曹楝亭本《錄鬼簿》、《今樂考證》、《曲錄》并著錄此名。賈仲明本《錄鬼簿》別作《尾生子水淹藍橋》,簡名《水淹藍橋》,《太和正音譜》、《元曲選目》均作簡名《水淹藍橋》。李直夫,或作真夫,似應為字誤。其名不詳。女真族人,本姓蒲察,人稱蒲察李五,居德興府,官至湖南肅政廉訪使。與元明善相交,時有詩文往還。乃至元延祐間人。其所作雜劇現流傳于世者一種,僅見佚文者一種,全佚存目者十種,共十二種。而《尾生期女——藍橋》一劇亦散佚已久,未能見其傳本。
在明清兩代,據今天所能見到的材料,沒有寫“水淹藍橋”故事的劇目。盡管如此,這個故事在民間。尤其是在江蘇北部淮安、鹽城一帶仍廣為流傳。解放初期上演的淮劇《藍橋會》,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改編而成。
淮劇起源于江蘇北部淮安、鹽城一帶的民歌,后來又與農村的民間小戲——香火戲——相結合,逐漸發展演變而成。因徽劇常在蘇北一帶演出,淮劇深愛其影響,使得它從原來的基礎上,走上了地方大戲的路子。在六十多年前,蘇北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在災荒中紛紛涌向上海,而淮劇藝人也因之到上海演唱。大約在1929年,它開始由原來的“香火調”發展為“老拉調”,并采用絲弦伴奏,同時又涌現出一批優秀藝人。到1939年,筱文艷在“老拉調”的基礎上再創新調,觀眾稱其為“自由調”。這時更是人才輩出,使淮劇在上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藍橋會》正是上海人民淮劇團的優秀折子戲。
《藍橋會》根據古代“水淹藍橋”故事改編而成,不過男主人公已經由尾生改名為韋郎保,女主人公名賈玉珍。全劇一共兩場,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青年韋郎保和賈玉珍自幼比鄰,兩相愛慕,可以稱得上是青梅竹馬。后來因兵荒馬亂,二人離散,賈玉珍被強人賣與藍家做童養媳,改名藍玉蓮。幾年之后,賈玉珍到河邊打水,恰遇韋郎保路經此處,韋郎保見賈玉珍好生面熟,便假借乞水與之交談。二人終于相認,互訴相思離別之苦,約定好夜半三更在藍橋相合。誰知賈玉珍回家之后,遭到婆婆監視,不能按時赴約。韋郎保在橋下久等,不料河水猛漲,他緊抱橋柱,被淹身亡。等到賈玉珍趕來,見韋郎保已死在水中,她也跳水自盡。最后以悲劇的結局而告結束。
《藍橋會》根據民間故事整理而成,并無屬名作者。全劇幾乎都是唱詞,它的語言又通俗平易,質樸無華,很適合人民大眾的欣賞口味。
《藍橋會》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它以通俗的唱詞塑造了兩個癡情男女,也就是為了愛情不惜一切,感情真摯、忠貞不渝的藝術形象。韋郎保與賈玉珍的愛情是建立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生活基礎上的。正像賈玉珍所云:“我與他從小相親又相近,鄰居說我倆好似鴛鴦不離分。”本來他們可以順理成章地同效于飛,共結連理,但是兵災和戰亂使他們被迫分離,各在東西。所以:
賈玉珍來在大路上,
走到哪里哪里想韋郎。
走到哪里——
春季里百花排芽遍地鮮,
想你一年又一年;
夏季里荷花滿池塘,
賈玉珍時時刻刻想韋郎;
秋季里菊花開滿徑,
夢中與韋郎訴苦情;
冬季里大雪滿天飛,
一天禱告韋郎好幾回。
百樣花草都不愛,
一年四季望郎來。
以上這段唱詞抒發了賈玉珍一年四季的深長相思之情,感情真摯,纏綿悱惻。但是當韋郎保路經村頭,和擔水的賈玉珍相遇,他借乞水與之交談,賈玉珍卻矜持,羞澀,不敢相認。眼看韋郎保辭別遠去,二人將要痛失良機之時,賈玉珍突然唱道:“只怪我未問他的名和姓,為什么心里有話不說明?要是他真是韋郎保——”韋郎保聽到賈玉珍呼喚自己的名字,立即轉身,二人這才相認。本劇情節雖不甚曲折,但在此處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二人相會之后,賈玉珍向韋郎保哭訴了自己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對他的思念之情:
與哥哥別后遭不幸,
強人把我賣在藍家門。
公公婆婆心腸狠,
小媳好像眼中釘,
朝捶暮打如牛馬,
打得我一塊紫來一塊青。
丈夫今年十三歲,
屈天屈地屈煞人。
半夜三更被窩里哭,
淚灑薄被冷冰冰。
世間上要數黃蓮苦,
我比黃蓮苦十分!
受苦更想你韋郎好,
想不到韋郎我更傷心!
哥哥呀!我的苦處早受夠,
妹妹的心思好一似藍橋下的流水,
滔滔不絕水長流。
這段唱詞訴說了賈玉珍的悲慘處境和所遭受的非人的待遇,實際上以此控訴了那不合理的社會,更為以后二人的殉情作了鋪墊。也只有這樣,二人的殉情才是合情合理、真實可信的。
韋郎保聽到了賈玉珍的訴說之后,更是感慨萬千,以“老拉調”唱道:
幾年來不知妹妹何處去,
我把你朝朝暮暮掛心頭;
我也曾天南地北將你找,
走多少縣城過多少州。
踏破鐵鞋無覓處,
誰知你在此受罪五六秋。
今日相會——(合)藍橋口,
我怎忍你挨盡折磨日夜愁!
這段唱詞表現了韋郎保的一片的真情,他決心不惜一切也要帶賈玉珍逃出牢籠,賈玉珍自己也立志“掙斷鐵鏈飛出監牢”。所以他們二人約定好三更天在橋下相會,然后一同出奔。
然“天有不測的風云”,賈玉珍因被公婆看住不能脫身,韋郎保在橋等到四更,河水暴漲,“眼前翻白浪,水藻纏胸膛”,盡管如此,他毫不退縮,“天翻地覆我也把妹妹等,死活抱住藍橋椿”。賈玉珍趕來,見韋郎保已死,痛不欲生,大聲悲哭:
見哥哥死橋下我萬箭穿心,
妹知道哥哥要癡心相等,
恨公婆看守緊我寸步難行!
這時候萬念成灰空遺恨,
兄死后可憐我無有親人。
生不能團圓聚妹與你死在一起
——
哥哥呀,你慢走等等妹妹一同行!
賈玉珍唱完這段唱詞之后也舉身跳入了洶涌的河水當中,生不能團圓,死但愿同穴。就這樣,韋郎保和賈玉珍以死來表示他們對愛情的忠貞,對愛情的始終不渝。結局雖然是悲劇,但本劇也就在悲劇中,完成了對兩個不屈不撓、為愛情不惜一切的強者形象的塑造。他們的肉體雖然死了,但精神長存,它永遠激勵著后代青年男女為追求真正的愛情奮斗不己。這也許正是“水淹藍橋”故事在中國兩千多年久傳不衰的根本原因吧。
同時,韋郎保和賈玉珍二人雖奮力抗爭,但畢竟勢孤力單,成了犧牲品,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東西,諸如對愛情的忠貞、執著、專一,都毀滅了,不管作者有意還是無意,實際上都以此控訴了那個社會的不合理,抨擊和批判了那吃人的封建制度。這也許正是本劇的思想意義之所在吧。
上一篇:《守寒窯夫妻情篤》愛情文學賞析
下一篇:《張倩女魂迷青瑣》愛情文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