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真,明代戲曲家吳炳的《西園記》傳奇中的女主人公。
王玉真出身于書香門第,不幸父母雙亡,只得寄居在父親摯友趙禮家,雖然不被當外人,但畢竟有一種寄人籬下之感。再加上害怕青春年華白白虛度,她的一腔傷春愁緒較一般的千金小姐來得更濃,也更為深沉。在無情無緒之中,她只得做做針線、繡繡花樣度日。雖然這樣能打發時光,但心中的傷春之情毫無減少,她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常常禁不住“夢魂飄蕩”。在趙家西園樓上折梅花時巧遇才貌雙全的青年書生張繼華,頓時引起無限思緒。她不像許多小姐在愛情上總是躲避退卻,而是大膽地讓丫環將她折下的梅花送給張繼華作為信物。 “自從樓上遇著那生,更有甚心情游賞”。雖然一時還不知道張繼華的姓名,但她已對這位陌生的男子產生了愛戀之情,只恐怕自己變成“沒緣人”,把張繼華贈她的詩句牢牢記在心中。趙玉英病亡,使王玉真想到了花貌易衰、玉顏易損。盡管趙禮認她為女兒,但這終究是他人父母,于是追求張繼華的熾熱情感表現得尤為鮮明。
張繼華赴考中舉,王玉真知道后,不勝歡喜,贊嘆他“風姿瀟灑,自然的文章精采”,高興自己終生有靠了,這下才放下愁眉“始舒懷”。愛之愈深,也疑之愈多,她唯恐張繼華地位變了,會去高攀他人。又怪張繼華住在趙家數旬,卻不來求婚,也不通音信。而張繼華卻以為王玉真已死去。對她的這一片癡情自然無動于衷。王玉真不由滿腔憤懣,淚流不止,以為張繼華嫌她是寄人籬下的孤兒,沒有豪門望族的背景,又懷疑張繼華已另有所愛。王玉真是個渴望愛情的柔情女子,但也是個為真情而不惜獻身的烈性之人。盡管她以為張繼華變心了,但她決不放棄自己對真摯愛情的追求,決不愿糊里糊涂嫁給自己所不愛的人,她表示: “好花雖謝,決不委泥沙,寧可投付清流襯芯霞。”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表現了王玉真在愛情上堅定的意念。
張繼華在趙玉英鬼魂的逼迫下,不得以同意與王玉真結親。張繼華心有不悅,而王玉真則滿心歡喜。人們都稱贊這一對新人是郎才女貌,風流幸福。在洞房中,張繼華去揭開王玉真蒙在頭上的蓋頭,一見她的面容,以為是死去的趙玉英,害怕起來,以鬼稱她。王玉真本來是才做新娘,面對自己心心思念的情人,嬌羞無比,見張繼華這樣待她,不由得流下傷心的淚,認為張繼華并不是心甘情愿與她結為夫妻的,故意說胡言亂語來奚落她,憤而欲離去。張繼華見狀,知道自己搞錯了,忙攔住她賠禮。王玉真笑張繼華當初的海誓山盟全是假話,兩人對質問明之后,才知道是發生了一場誤會,王玉真嗔怪丈夫如此粗心大意,張冠李戴,空有中舉之名。趙玉英鬼魂來和張繼華永別而去,張繼華放聲大哭。王玉真聞聲前來,惱怒萬分,但聽丈夫說原來是趙玉英的鬼魂時,又由怒轉悲,傷心不已,原諒了丈夫,只想與趙玉英亡靈相見。這表明了王玉真是個多么善良的女子。
在封建時代里,青年男女要獲得自由戀愛的權利是多么的艱難,往往一個小小的插曲和誤會,就會使有情人銜恨離別。王玉真正是在這樣的特定環境下苦苦尋求愛情的典型女子。自從湯顯祖《牡丹亭》塑造出為情而死又為情而生的杜麗娘以來,積極追求愛情的女子并不少,但王玉真既有杜麗娘柔情和為情而獻身的一面,更有杜麗娘所沒有的潑辣烈性的一面,因此她才會主動贈張繼華信物,如果張繼華另有所愛,她要把張繼華捉來質問,可以說,對愛情的追求更大膽。總之,她是一個柔情似水、烈性如火的女子,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審美意義。
上一篇:《王熙鳳》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王瑞蘭》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