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身士族豪門,是一個“胸有謀略,善曉兵機”的軍事家,也是一個擅玩權術的政治家。
具有戰略眼光,并不失時機地將自己的軍事才干顯示出來,是曹操當權時期司馬懿的表現。曹操進軍漢中,消滅了張魯,獲取了漢中和東川的戰略要地,于是準備班師回朝,司馬懿就主動建議他揮師南下,一鼓而滅劉備的勢力。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醒曹操“智者貴乘時,時不可失也”。但這一“得隴望蜀”的建議未被采納,致使劉備勢力得以在蜀鞏固發展,曹操后來也深悔未聽仲達之言。當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曹操大怒,發誓要與劉備決一雌雄,司馬懿又一次提出自己的建議,他要曹操結好孫權,動員孫權攻劉備,使孫劉相爭,然后曹魏坐收漁人之利,這一“不須張弓只箭,令劉備在蜀自受其禍”的妙計為曹操深喜。充分說明了司馬懿逐漸為曹操所重視,也反映了他善于利用矛盾的本領。
善于識人,是一個將才的必備條件。司馬懿對人觀察十分細致。一次曹操得病,請管輅卜事, 卜得許都將有火災,于是著意預防。曹操任用長史王必總督御林軍馬,司馬懿即時勸阻,他指出“王必嗜酒性寬,恐不堪此職”。曹操未肯接受他的意見,其結果是耿紀等人謀反,王必因酒醉而失去控制,造成許都混亂,從而證明了司馬懿識人的眼力。
洞察敵人的陰謀,防患于未然,這也是司馬懿的特長。當東吳奪取荊州,殺了關羽后,他馬上想到了災難的到來,于是便將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為死了一仇敵而大喜,司馬懿以其特有的敏銳卻看出了東吳的陰謀,他向曹操指出這是“東吳移禍之計”,并深刻地分析了事情的后果,從而提出了以厚禮葬關羽首級,使孫、劉相恨,魏仍坐觀勝負的主意,解除了魏國的一場災禍。
司馬懿在曹操當權時,雖很少拋頭露面,但已顯露其才能,他的地位也一天天地上升。他最初只是個丞相府的文學掾,不久又成為曹操的軍事參謀,當上了主簿,到曹操臨終前,他已成為托孤大巨之一。
鞏固已取得的地位,并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謀取更高的地位,是司馬懿在曹丕、曹睿執政時期的活動準則。還在曹操未死之時,司馬懿即已投靠了曹丕,曹操死后,他助曹丕奪取漢朝江出,因而深得曹丕信任。當曹丕南下討伐東吳時,就封司馬懿為尚書仆射,留守許昌,后又封懿為撫軍大將軍,掌握兵權,曹丕臨終時,把魏國后事也托付于曹真、陳群、司馬懿三人,使司馬懿進入了曹魏政權最高決策者的行列。
為鞏固已取得的地位,司馬懿進行了不懈努力。他忠實地執行了曹操聯吳抗劉的政治路線,成為曹操路線的延續者,加上他的軍事謀略和對曹氏政權的“忠心”,使其贏得了較高的威望。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與“天下軍師”諸葛亮的交手上。當孔明一聽了司馬懿總督雍涼兵權時,竟“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慮: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后又采用馬謖之離間計,使得曹睿對司馬懿生疑、遂而削職為民。孔明聞之竟“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遭貶,吾有何憂!”觀孔明一驚一喜,足見司馬懿對蜀國的威脅。
司馬懿一生最杰出的時期是在曹睿當政期間。當魏國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的時刻,司馬懿重新登上了政治舞臺,扭轉危局,保衛了魏國政權。他先后不辭勞苦,多次西討東征,遏止孔明的六出祁山,其間大小數戰,有失有得,最終還是擊敗了諸葛亮的進攻,使諸葛亮郁郁死于五丈原。作者以全方位對比的手法,把曹真、諸葛亮等有名的將才與司馬懿相比,從而肯定了司馬懿杰出的軍事才能。他“克日擒孟達”、忍辱受女裝而堅守渭水,均體現了其軍事家的氣度。
培養黨羽,伺機奪權,是司馬懿在曹芳當政時期的活動。早在曹睿當政時期,司馬懿即借自己為朝廷倚重的地位,開始培植親信黨羽,最明顯的是他將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帶在身邊,委以重任,可以說,曹魏軍權,集于司馬氏一家之手。只是曹睿為人尚有能力,故而未敢妄想。一旦曹睿死去,司馬懿又成了托孤重臣,與宗室曹爽共同輔政。此時主弱臣庸,曹爽十分無能,且又跋扈,引起眾憤,司馬懿父子便與曹氏宗室展開了尖銳的政治斗爭。司馬懿畢竟是久歷政壇的老手,他采取欲擒故縱的計謀,先是詐病麻痹了曹爽,然后乘曹爽兄弟和親信隨曹芳出城謁陵畋獵,洛陽空虛之機,突然發動政變,一舉剪除曹氏勢力,奪取兵權,取得徹底勝利,從此司馬懿成了曹操第二。
司馬懿的發跡史是沿著曹氏統治者的交替而不斷展開的,作者十分注意把握表現的主次輕重。曹操當政期間,司馬懿很少出場,隨著曹丕、曹睿的相繼登位,司馬懿在小說中的地位也日益顯著。這樣安排筆墨的輕重,完全符合人物成長的過程。
上一篇:《史湘云》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吳仲義》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