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冠秀,田間作于一九四五年的敘事長詩《戎冠秀》中的主人公。一個從無人知曉的小媳婦成長為著名勞動英雄的農村婦女。
戎冠秀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她的命運同大多數勞動婦女的命運并無多少差別。當她僅只十五歲時,就被嫁到了婆家, “一個小閨女,/做了大媳婦”。但公公卻是個大煙鬼,又抽煙,又耍錢,又喝酒,這就苦了戎冠秀。十三年后,分家時,戎冠秀和丈夫僅僅帶著八斗雜糧和一口破鐵鍋往外走,無地也無房。“天長,路長,/走,往哪兒走?”戎冠秀淚眼模糊,她的心碎了。為了活下去,戎冠秀只得從地主家租地借糧耕種。可是當戎冠秀辛辛苦苦地把租來的三十畝坡田整修好后,狠心的地主卻又要把地收回,而且還要逼著他們還閻王債。戎冠秀走投無路,只得去挖野菜,吃野菜,勉強度饑,還不得不狠心地打孩子, “窮人家的愛,/往往就是眼淚和血”。人說黃連苦,她比黃連苦三分。戎冠秀恨透了地主,恨透了舊社會,而這正是她覺醒、成長的內在因素。
但是烏云是遮不住太陽的,歷史畢竟是向前發展的。戎冠秀曾經做了個好夢,一個美麗的夢:一個手持紅燈的軍人給她送來了米和柴。夢往往預示著現實。中央軍被打敗了,八路軍進了村,開展了民主革命運動。但是地主們并不甘心,企圖負隅頑抗,破壞減租減息。他們威脅戎冠秀:“虎走山在,/太陽落了,/還要出山。”接著又利誘: “咱們事兒/慢些辦。”初聽這些話,戎冠秀有些心發軟,然而在現實的教育下,戎冠秀認識到: “世界上有窮人/就有八路軍/這一家人如山如水/塌不了,干不了。”經過三思二想,戎冠秀終于拿穩了主張,勇敢地投入到了減租減息的運動中去。有人問,租子該不該減,她堅定地回答: “該減,該減,/減了租,/賣去的血,/好贖回來!”有人問,怎樣翻身,她說: “要翻窮身/先翻窮心!”一個覺醒了的農民婦女挺立在我們的面前。尖銳的斗爭既把戎冠秀推到了前臺,又鍛煉了她。實行了減租,斗垮了地主,戎冠秀的一家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她活到四十歲,第一回看見家里有了驢,她是“喜得眼淚花花/眼眶嵌著淚珠”。
戎冠秀深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主要得力于八路軍。子弟兵為人民,人民熱愛、擁護、愛護子弟兵。戎冠秀還是個子弟兵的好母親,她像愛護自己的親人一樣關心著子弟兵。反掃蕩開始了。寒冬臘月,她頂風冒雪,提著水壺,懷里揣著熱窩窩頭,等候著擔架下來,照顧傷員;敵人燒村,在槍聲中,在危急中,她又讓戰士們踩著她的肩膀爬上崖,安全轉移;當一位傷員瀕臨死亡的絕境時,她又拿著小勺,細心地喂她: “一口一口的/一滴一滴的/溫水,溫水/澆活了一個人”。多好的人民啊,戰士們口口聲聲地稱贊她: “老人,老人/你比我娘親!”經過了血與火的考驗,經過了風風雨雨的洗禮,戎冠秀成長了,她被推選為參加群英會的代表。昔日的默默無聞的小媳婦,現在終于出了頭,露了名。關鍵當然不在戎冠秀是否當代表,而在于她已經開始在掌握自己的命運了。
參加群英會回來后,戎冠秀連忙召開家庭會議,而又是她擔任會議主席。戎冠秀一開始就宣布: “獎我的騾子,/該大伙使;/獎我的布,/該大伙穿”。然后她再說家務,訂家庭計劃,“爹娘兒女,/個個拿主意,/一言一語,/像一粒粒珍珠,/穿成了串串”。戎冠秀先是帶起了一個家庭,爾后是一個隊,她在她家門口的一棵大樹上吊起了一口大鐘,朗朗的鐘聲震動著廣闊的原野。春天,她帶領男女撥工組開荒種田;夏天,她帶領人們割麥;秋天,她帶領群眾收谷;冬天,她和村民們一起學文化,生產搞得火紅火紅。 “一年往頭,/一塊往前走”。戎冠秀真正成熟了。“往年的光景,/好比草,任人踩;/眼下的光景,/好比花呀/自己栽,自己戴!”歷史改變了戎冠秀們,戎冠秀們也創造著歷史,這就是戎冠秀這一人物形象所給予我們的平凡而偉大的哲理。
上一篇:《彭其》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戚友先》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