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亡鐵疑鄰》寓言賞析
人有亡鐵者, 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鐵也;顏色,竊鐵也;言語,竊鐵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鐵者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鐵。他日,復見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鐵者。
——《列子·說符》
這則寓言通過一個人失斧(“鐵”即斧)和獲斧前后不同的心態,告訴人們,觀察事物不應有先人之見,沒有客觀依據而疑神疑鬼,往往會產生錯覺。《列子注》說:“意所偏惑,則隨志念而轉易。及其甚者,則白黑等色,方圓共形。豈外物之變?故語有之曰:萬事紛錯,皆從意生。”《呂氏春秋》中也引用了這個故事,并接著指出:“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尤即囿。有所尤,就是由于帶著主觀偏見而使認識受到局限。克服主觀性,尊重客觀實際,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事物,這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亡鈇疑鄰”的故事就以反面例證揭示了這一普遍真理。
《列子》寓言善于用簡練的語言刻劃人物心理,本篇頗為突出。開頭一句“意其鄰人之子”,是以下情節發展的前提,表現出亡斧者毫無根據而任意猜測的思維心理特征。 由“意”而“視”,從主觀到客觀,帶著成見去觀察,顯然顛倒了認識事物的正確路線。接著敘述亡斧者對鄰人之子的觀察情況和結論,從行步、顏色、 言語, 直到動作、態度,這種觀察不可謂不細心、全面,但作出的判斷卻都是那么簡單、武斷、錯誤。作者用幾個排比短句,和最后一句“無為而不竊鈇也”這個雙重否定的全稱肯定判斷,生動地傳達出亡斧者由于有先人之見而錯誤印象不斷加強加深的心理狀態。然而,這種錯誤,并不是作者直接指出的,而是通過亡斧者“抇(挖掘)其谷(地窖)”找到斧子后的心理狀態對照顯現出來:“他日,復見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末一句與上文大體相對的句式加強了兩種心態變化的鮮明比照,使讀者從亡斧者前后截然相反的感受的對比中反思其錯誤原因,領會故事的深刻寓意。言簡意明,洵為佳妙。
上一篇:《中國寓言·亡賴附鬼》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任事》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