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會事件和社會傾向的短小精悍的文藝性論文。它兼有文學和政論兩重因素,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機結合的一種獨立文體,具有幽默、活潑、短小、犀利等特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最早提出了“雜文”這個名稱,包括了“典、誥、誓、問……”等。這其實是多種文體的統稱,與現代雜文的含義不同。魯迅在《且介亭雜文·序言》中說過:“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于是成了‘雜’。”魯迅在這里所指的“雜文”也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狹義“雜文”這種具體的文體,而是匯編成冊的各種體裁文章的總稱。
現代雜文產生于“五四”時期的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中。它是那些對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和思想等各種問題而寫的文藝性短文的通稱。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號設立的“隨感錄”欄目最早提倡和發表這類作品。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倡導者陳獨秀、魯迅、周作人、劉半農、錢玄同等人,都是這個欄目積極的撰稿人。雜文創作成就最輝煌的是魯迅。他從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我之節烈觀》、《隨感錄二十五》等文章起,直到1936年病逝,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雜文的寫作,并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把這一文體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使得這一文體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的位置。
雜文是各種文學形式中反映生活最直接、最敏銳、因而最富有戰斗性的一種樣式。魯迅指出:“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然而這不是小擺設,更不是撫慰和麻痹,它給人的愉快休息是休養,是勞作和戰斗之前的準備。”
雜文的文藝性要靠形象性來表現。這個形象性指的是雜文用形象化的特殊方式闡述事理、反映生活所具有的屬性。借形象以說理,是雜文區別于一般議論文和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雜文作者應盡可能讓抽象的思想、哲理、觀念依附于具體可感的形象之中。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可以描述現實中人物的言行;可以引用生動有趣的典故軼聞;可以恰切地進行聯想和類比;也可以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如魯迅對開歷史倒車的國粹派的批判,就是把抽象事物具體化,從而啟迪讀者更好地洞察事物的本質。
雜文的議論性要靠邏輯論證來完成。在邏輯思維的運用上,雜文與一般的文學作品和一般的議論文章不同,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兼而用之。雜文在運用邏輯思維時,概念、判斷推理不具有純粹性,而是借助多種生動、具體的形象來展開的,使其形象化、情感化、靈活化。
雜文在選材上常常是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擷取一點,由此反映某個方面的社會本質,大題小作,小中見大,以特殊揭示一般。在寫法上,雜文常常是古今中外,縱意而談,說東道西,無拘無束。這種取材上的雜應圍繞一個中心(即主題)而進行,這樣,才能雜而不亂,論點鮮明。
雜文語言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精練有力、蘊含哲理;生動靈活、富于形象;亦莊亦諧、談笑風生;嬉笑怒罵、幽默風趣。
寫雜文時,特別要注意形象的說理,如果是一本正經地講道理,就會喪失雜文的特點,因而也就不成其為雜文了。
上一篇:文章作文的本論
下一篇:文章作文如何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