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馮苓植。原載《收獲》1982年第2期,后收入《1981——1982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以及《馮苓植中篇小說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作品描述的是母駝阿賽對兩個孩子——吉爾和塔娜深沉的愛。母駝阿賽失去了心愛的駝羔兒,熾烈的母愛使它神情失常。放駝人九歲的兒子小吉爾與鄰居牧馬人八歲的女兒小塔娜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小姑娘天天唱著歌,以她那輕柔的動作,擠阿賽那憋脹的奶。幾天以后,阿賽由瘋狂恢復正常,它仿佛忘記了憂傷的往事,一見小塔娜就溫柔地呻吟著垂下頭。每天小塔娜放學時,阿賽準時跑到荒原的翠崗上,望著、等著,迎塔娜歸來。小女孩與大駱駝建立起一種特殊的感情。一天,荒原上來了黃胡子采購員,硬逼著酒醉才醒的放駝人賣掉阿賽。晚上吉爾和塔娜偷偷騎上一匹駿馬,丟尋找和解救阿賽。當吉爾拔出蒙古小刀,割斷了駝韁的時候,黃胡子提著哨棍沖了出來,步步逼近這對奇怪的“小偷”。阿賽猛地沖到黃胡子和孩子們中間,用巨大的身軀保護著兩個孩子。阿賽戰勝了黃胡子,馱上兩個孩子,逃出這黑沉沉的荒原。然而他們并不知道,他們逃去的地方卻是死亡絕地。兩個孩子在饑渴難耐的情況下,吮吸著阿賽的乳汁,艱難地前進。他們終于來到地面潮濕的沙丘下。阿賽用頭顱拱動著灼人的熱沙,刨出一個水坑,它伸著長長的脖子,在吸取坑里的水,一次又一次地往那兩個昏倒在沙丘上的孩子臉上噴灑。作品頌揚的是阿賽深沉無私的母愛,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放駝人夫婦。放駝人的妻子從家出走,使吉爾從小失去母愛。沙原盛會上她痛苦地與兒子相會、親吻、送別,更激起了吉爾對母愛的渴求。放駝人失去家庭的溫暖,苦惱、懊悔,每天借酒澆愁,整日酩酊大醉。他們站在那峰為兩個孩子奉獻出一切的母駝面前,流出了內疚、懺悔的淚水。“人們啊,為了未來,要珍惜純真的感情。”這是作品的結尾,也是作品的主題所在。作品在藝術上采取了擬人化的寫法。母駝阿賽,實際上是愛的化身,它對塔娜的感情,對兩個孩子的保護,尤其是在死亡地帶它為兩個孩子而作出的自我犧牲,都具有人的特性,甚至是人所不及的。作品被評為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
上一篇:孫宜君《馳過燃燒的村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曉文《駝鈴》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