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曉文
中篇小說。作者佳峻(蒙古族)。發(fā)表于《民族文學(xué)》1982年第9期。小說反映了漢蒙人民的深情厚誼,贊揚了漢族青年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志向。家住張家口的張金鎖在蘇尼特草原牧民扎木蘇進城遇到困難時鼎力相助,從此兩家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張金鎖在妻子去世后再婚時,女方不愿要孩子,張金鎖就來到草原,將女兒張心慧送給扎木蘇養(yǎng)育。扎木蘇一家熱情迎接了張心慧,敖登高娃大嬸給她起了蒙古名字桑吉婭,待她比自己的親生子女達麗瑪和德格吉夫還要好。兩年以后,張金鎖和妻子來到扎木蘇家探望,敖登高娃對張心慧的精心照料感動了繼母,繼母決心像撫養(yǎng)親生女兒一樣撫養(yǎng)心慧。扎木蘇一家依依不舍地送走張金鎖一家。“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十八歲的張心慧來到蘇尼特草原下鄉(xiāng),還是住在扎木蘇家里。扎木蘇教會她放牧駱駝,敖登高娃教會她怎樣生活,他們一起保護了遭受批斗的巴茲爾薩達副盟長。德格吉夫也長大了,他喜歡著心慧,希望她能夠永遠(yuǎn)留在這里生活。但扎木蘇和敖登高娃卻一直想辦法送她離開這里。在他們的幫助下,張心慧來到駝背商店工作,她和同事劉光莉,騎著駱駝將牧民需要的商品送遍了千家萬戶。她們?yōu)槟撩窆ぷ鳎彩艿侥撩駛冇H人般的盛情款待。張心慧深深地愛上了草原人民。粉碎四人幫后,巴茲爾薩達副盟長官復(fù)原職,經(jīng)過一番曲折,他為張心慧辦好了回城手續(xù),四面八方的牧民們得知了消息,都趕來為她送行。但張心慧覺得,是草原人民用母親的乳汁哺育了她,她應(yīng)當(dāng)是一顆小草,永遠(yuǎn)生長在生機勃勃的草原上。作品采用第一人稱,通過張心慧多年的草原生活感受,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深情厚誼,感人至深。作品洋溢著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
上一篇:龐守英《駝峰上的愛》當(dāng)代文學(xué)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駱駝集》當(dāng)代文學(xué)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