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從維熙。原載《收獲》1982年第1期后收入《1981——1982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以及《從維熙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作者描述的是六十年代初期發生在北方某勞改隊的故事。主人公張鐵矛——綽號“鐵貓”是一個十七歲的純潔少年,在那場嚴重的饑荒中,他被后娘趕出門外。餓了整整一天的“鐵貓”,因黃昏時溜進百貨大樓的廁所,偷走了一旅行包糕點,而來到了勞改隊。關押在這里的有歌樂山渣滓洞的少尉,也有五十年代反右斗爭擴大進來的青年作家葉濤,無辜的大學助教黃鼎,和他無處可歸的六歲的兒子小黃毛。黃鼎被勞改班長“少尉”所誣諂,關進了禁閉室。為了可憐的小黃毛,“鐵貓”搶走了葉濤母親送來的一斤白糖,偷去了一筒牛肉罐頭。為此,他甘愿承受“賊星”的罪名和“上尉”對他的肉體摧殘”。中秋節的夜晚,他帶著從自己口中省下的大米飯,來到小黃毛的窩棚,他象一個偉大的母親,照料著這個身邊沒有爹媽的孩子。農場的“羅鍋”隊長雖然廉潔奉公——在饑荒威脅著他和他的六個孩子時,他不多吃農場的一顆糧食,但是卻不能辨別“人味”,在歌樂山上尉和善良的人們之間,他寧肯相信前者而懲罰后者。“反右傾”斗爭中受打擊而免去場長職務的菜園看守者寇安,卻是一個堅強而又通情達理的共產黨員,他關懷“鐵貓”這個還只是預備公民的“犯人”,并為他去照顧黃毛提供方便和幫助。1962年底,“鐵貓”在寇安的幫助下,終于離開了勞改隊,寇安甄別平反后,被調到市局勞改處擔任領導工作。作品以葉濤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描繪了特定歷史條件下,勞改農場中各種力量的較量和斗爭,在與假、惡、丑的比較中,為真、善、美唱出了一支贊歌。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悲壯蒼涼的氣氛中,那中秋的月色,飄飛的蘆花,遠去的白帆,連同敘述者那激情的“朋友”的呼喚,給作品增添了詩意美。
上一篇:謝錫文《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姜嵐《遠和近》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