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抒情組詩。作者包玉堂(仫佬族)。寫于1957年。發表于《作品》1957年第12期,后收入作者詩集《歌唱我的民族》(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7月初版);又收入《詩選》(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組詩共包括《走坡的季節到了》、《少女小夜曲》、《奶奶的囑咐》、《晨歌》、《歌坡小景》、《送鞋歌》、《甜蜜的同年餅》等7首短詩。組詩第一首,只有短短十二句,通過形象化的描寫,著力表現走坡活動的背景和年輕人的歡樂心情。組詩第二首,集中對人物心理作細膩描繪,維妙維肖地表現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參加走坡前特有的復雜情感。組詩第三首,表現老一輩對初次參加走坡的后輩的關切,是愛情經驗的傳授,同時又是仫佬族勞動人民高尚愛情觀的具體表露。組詩第四首,寫少女踏上走坡路上的情景和心情。組詩第五首,直接正面地描寫走坡活動的動人場面。組詩第六首和第七首,是走坡的余波。寫姑娘要把鴛鴦鞋送給情哥,以“表白這一片真心”,姑娘幻想和期待著那美好的日子“比這餅子更甜!”《走坡組詩》是作者描寫仫佬族風土人情和新生活的詩歌中最出色的篇章,它以明麗清新的筆調,描繪了一幅仫佬族特有的“走坡”風情畫,通過這種習尚風俗的描寫,表現了仫佬族人民勤勞、淳樸、熱愛生活的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特別是青年一代追求自由愛情、幸福生活的感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方特點。《走坡組詩》的組成曾幾經變動,作者在收入詩集或詩選集時自己曾刪去過三首:第三首、第六、七首,只存四首。這種刪改,可能是作者認為這三首與走坡活動無直接聯系。其實,這三首詩,或為走坡的準備,或為走坡活動的結果,所表現的都是走坡的內容。在1984年出版的詩集《回音壁》中,作者又把組詩的本來面目恢復了。這首組詩曾榮獲廣西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作品一等獎,被譯成外文向國外讀者介紹。
上一篇:龐守英《赤橙黃綠青藍紫》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尹昌龍《走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