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歷史的壯闊江流走來,關于“和”的傳統文化早已如春雨潤物般浸潤到我們的心中。叩經問史,和則興,不和則亡的事例不勝枚舉,“和”已成為無可取代的文化符號。
“和”如暖陽,溶解人心中的堅冰與隔閡。當人心中有和,家喻戶曉的“將相和”故事便流傳開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樣的和諧成就了千古美名。當人心中有和,“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名句便被反復詠嘆。是張英的寬容、和睦書寫了“六尺巷”的佳話。然而,人若心中拋棄了和諧、友善的品性,人們便為“該不該給快遞小哥道謝”,“老人摔倒扶不扶”等的話題爭執,吵罵。人人心中都該以“和”為底線,自私、蠻橫所造成的問題才能根本解決,人與人之間才會將心比心,再無隔閡。
“和”如橋梁,溝通文化間的差異,建立民族間的聯系。古有昭君出塞,千里迢迢,黃沙漫漫,化解了民族矛盾,將中原文化傳至匈奴,給匈奴帶來安寧、興旺。又有周恩來“求同存異”,體現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促進亞非國家在不同制度下的共同發展需求。因為“和”的傳統思想,“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美好品德,中國沒有產生納粹那樣的極端民族主義,反而成就了現在的大國氣質,延續著和平發展的理念。
“和”如警鐘,敲響內心的底線,喚起人類的良知,中國的儒、道學說,都十分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思想。《莊子》有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夏周時期便有了按時令進行農業活動的限制??僧敗暗婪ㄗ匀弧钡乃枷氡贿z忘,人們毫無節制與憐憫地掠奪環境資源,獵殺動物時,所謂人與自然的和諧便不復存在了。底線不容踐踏,人性不能泯滅,人類要長慮顧后,喚起關于和諧的良知,就必然要讓內心的警鐘長鳴。
和之美,美在它如春風化雨般溫柔,卻有四兩撥千斤的力量。
當人們以和的力量團結起來,成就的是海爾集團“上下和衷共濟”的輝煌,是楊振宇、李政道協作獲得諾貝爾獎的榮譽。
當人們以和的力量去拼搏,創造出的是王楠、張怡寧二人雙打奪冠,女排運動員摘金的振奮時刻。
當人們以和為樂,和的力量深入內心時,我們便能夠期待一個更和諧的社會,更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熊珂昕《“和”——滋養中華文化》高中作文
下一篇:閆若茹《“和”人類進步的目標》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