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說。作者王蒙。這篇小說最初發表于《人民文學》1956年第9期,后收入《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小說通過一個區黨委組織部新調來的年輕干部林震與組織部副部長劉世吾之間的矛盾,深刻地抨擊了我們國家機關內部有待于克服的官僚主義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林震原來在小學當教員,是個對黨忠誠、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理想的年輕共產黨員。到區委會的第四天,林震去通華麻袋廠了解第一季度發展黨員工作的情況,發現廠長王清泉工作不負責任,官僚作風嚴重,根本不適合當廠長。于是回到區委會,林震便把自己的想法向領導作了匯報。工廠建黨組組長韓常新只說這個問題應該解決,但不讓他“陷到這里邊去”。區委組織部第一副部長劉世吾說“王清泉工作不努力是事實”,但這不是違法亂紀,“不是組織處理問題而是經常教育的問題。從各方面看,解決這個問題的時機目前還不成熟”。林震覺得韓常新整理簡報憑主觀、不真實,而劉世吾卻打著哈哈說老韓真高明。林震勇敢地提出區委會存在許多缺點,劉世吾便開導他說“成績是基本的,缺點是前進中的缺點。我們偉大的事業,正是由這些有缺點的組織和黨員完成的”。劉世吾給林震的印象是突出而新鮮的:他工作很多,卻能一星期看完四本《靜靜的頓河》,拼音文字草案公布的第二個月,他便開始在開會時用拼音文字作記錄了;某些傳閱文件,他拿過來看看題目和結尾就簽上名送走;聽匯報時漫不經心地查閱其他材料;當秘書趙慧文因家庭生活的不快找到他時,他只是空發一通不著邊際的議論;對林震的工作熱情和主動精神;他抽象肯定,具體否定,冷嘲熱諷;他還有句口頭禪“就那么回事”。劉世吾參加革命多年,工作上有一定的經驗和能力,但他對工作失去熱情,變得冷漠、保守、敷衍、疲沓。在區委會唯一能與林震溝通的是趙慧文,她也曾“看不慣”、“激動地吵過”,但他們漸漸明白“單憑個人的勇氣是作不成任何事情的”。當王清泉的問題被黨報揭出后,區委書記親自過問,王清泉終于受到應有的處分。林震覺得這件事充分暴露了組織部工作拖沓的缺點,應該很好地檢查,接受教訓,改進工作。他把自己的想法帶到了常委會上,滿以為會引起震動,而事實并非如此,他又一次失望。不過,會后有人通知他區委書記找他,他決定“要盡一切力量去爭取領導的指引”。小說到此結束了。這篇小說圍繞對通華麻袋廠廠長王清泉所犯錯誤的處理這一事件,充分揭示出人的思想上的矛盾和性格上的復雜,寫出了生活的本來面目。格調清新、樸實,語言生動尖銳,富有強烈的諷刺性和幽默感。這篇小說發表時曾引起過強烈反響,一些報刊為此展開過討論和爭鳴。一種意見認為小說“逼真地、準確地寫出所發生的一切”,“有很大的認識意義”和“教育意義”。一種意見認為它“塑造了不真實的人物形象”,或者說“人物真實”而“環境不真實”。不久,在反右斗爭高潮中,討論變成了政治判決,姚文元在《文學上的修正主義思潮和創作傾向》一文中,給它扣上了“站在黨的敵對面去反對官僚主義”的帽子。1979年,這篇小說被“落實了政策”,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重放的鮮花》一書。
上一篇:孫宜君《線秀》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守平《結婚現場會》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