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萬森
中篇小說。作者劉心武。發表于《十月》1981年第二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作者的中短篇小說集《立體交叉橋》,將本篇收入。作品在現代大城市的喧囂的氛圍中,主要寫的是郵電所老職工侯勤豐家這樣一個北京的普通居民戶,由于十六平方米的居住空間的壅塞,導致兄弟、兄妹、叔嫂、母女、婆媳等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和擠壓,精神世界的壓抑和窘迫。小說集中在一個周末的晚上,通過住房問題、工作調動問題、婚姻問題等的困擾所形成的煩惱展開故事,從而揭示陷于困頓之中的人們靈魂深處的弱點,表達了人們對開拓居住空間的期待以及對開拓心靈空間的呼喚。小說從侯銳由遠郊乘車回北京的家中度周末開始到侯瑩被送往安定醫院為止,既注意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又采用為人物“立傳”的方式揭示生活經歷、家庭和社會等形成不同人物心理特征的原因。侯家的老大侯銳“曾有過那么一個階段,心中充滿玫瑰色的意念”,“然而紛亂的世事像無數把利剪,早已絞斷了拴系在他心上的理想之線”。他同妻子白樹芬同在遠郊當中學教員但卻未在那里安家,他們連同女兒琳瑯的戶口都在北京家中。他為不能調回北京、又不能弄到為之奔走的住房而焦躁、煩憂。在這個周末的晚上他兩次同弟弟撕擄扭打在一起。崇尚文明而又陷于世俗、自尊而又自卑、有所希冀而又常常失望,構成了這個人物的復雜性格。老二侯勇是“老三屆”初中生。1968年冬他同一批干部子弟到山西省插了隊。1974年被抽調到當地的一家工廠當工人,不久與彭雪韻這個軍隊高級干部的女兒結了婚。他目前雖有“將門貴婿”的虛榮,但卻沒有得到滿意的生活條件,甚至夫妻雙雙遠在山西,尚未調回北京。為了自己回北京,他想把哥嫂和妹妹都排擠出侯家。他因為曾給家中帶來種種好處(電視機、液化氣、小廚房)而蠻橫霸道,對兄、妹和嫂子無禮,罵家里是“狗窩”。他只顧自己鉆營,身上充滿小市民的平庸、卑俗和冷漠。但他畢竟良心未泯,心底時而泛起對父母和兄妹的柔情。三妹最不幸。她1969年到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好友李薇姑娘溺水身亡使她深受刺激,李薇的母、兄的寡情使她第一次認識到人生的冷酷。她回北京后到一個集體所有制工廠當工人,婚事一拖再拖,大都是因為男方嫌她老氣、作派“發死”。大哥的同學、劇作家蔡伯都給她介紹一位編輯,而那編輯卻認為侯瑩“知識水平太差”。這次刺激又觸發了侯瑩的精神病。同院的二壯自告奮勇蹬車送侯瑩去安定醫院。其實,侯瑩和二壯相互間都有愛慕之意。侯瑩的不幸表現了精神的壓抑和失落。侯大媽對兒女婚事的淺薄庸俗則表現了母愛的被擠壓變形。另外,葛佑漢俗不可耐卻活得得意,蔡伯都貢獻突出卻生活困窘,也形成鮮明對照。侯家的人以及像他們那樣生活在困境中的人們向往著拆遷,向往著立體交叉橋。這篇小說在對生活和人物的把握和描寫方面體現了作者的創作主張:“盡可能從平淡無奇的生活場景、渺小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去勘探出有價值的東西,去揭示靈魂深處的隱秘。”作品采用連環套的結構方法,一個個情節,諸如兄弟兩番沖突、叔嫂爭執、劇作家提親、小妹精神失常及二壯蹬車送侯瑩去醫院等,都被組接在這個周末從傍晚到深夜的數小時的時間里,一環套住一環。
上一篇:劉圣宇《窗口》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石高來《竹溪》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