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水運憲。原載《收獲》1981年第1期,后收入《19811982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作品描述的是四化建設中,某省佳津地區電業局由于人民內部矛盾的激化所引起的一場災禍。為了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省水電局對所屬地區的電業局實行專業化改組,建立強有力的專業對口管理體制。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的老干部、省水電局副局長傅連山毛遂自薦,到老大難地區佳津挑頭改革。具有特殊權勢與優越感的佳津地委,對于傅連山等省局派來的人員極不歡迎,不接受他們報到,生活上給以刁難,傅連山等人只好撤回。但是,傅連山不甘心,不氣餒,重整旗鼓,在取得省委的支持后,他再次發兵佳津,被任命為佳津地區電業局黨委副書記兼局長。他看到這里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為了削減干部,壓縮編制,把真正搞四化的人調到領導崗位上來,他實行了干部的業務考核。不料這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受到了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堅決抵制。尤其是他提出改變當地的金溝水電站電網線路,把它完全和大電網聯在一起,更被認為是動了“自留地”、挖了“祖墳”,危害了本地區的利益。因此,污言穢語接踵而來,堅持改革的干部被排擠調走,傅連山也接到地委的通知,要他去參加干部輪訓班。輪訓尚未結束,在狂風暴雨的危急關頭,在本區系統內電網如金蛇狂舞、招架不住的關鍵時刻,傅連山奉命回兵解圍,趕到了混亂不已的調度室。他準確果斷地指揮操作,排除了一連串的事故。氣氛剛剛緩和,中調又來了緊急命令:主力電站水泵房進水,需暫退出網絡,佳津地區二、三級負荷全部拉閘。地委郭書記、電業局鄭義桐等人步步緊逼,要他不顧一切維護本地區利益。傅連山被推到了矛盾沖突的頂峰。他違心地服從了地委的意見,結果導致了整個系統的土崩瓦解,成了制造事故的“罪犯”,被帶上了法庭。作品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傅連山這個為四化頑強奮斗的改革者形象,揭露了佳津地委這個封建特權與地方主義根深蒂固的“獨立王國”的黑幕。作品發表后,引起很大爭議。有人認為傅連山最后犧牲全局利益,造成全網崩潰,損傷了人物性格的完整性。有人認為這種結局是人物性格和環境沖突的必然結果,起到了強化作品主題的作用。作品獲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并被改編為同名影片。
上一篇:龐守英《神鞭》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周魯俠《福地大西營(兩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