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嵐
抒情詩。作者周良沛。發表于《詩刊》1979年第5期。題為“珍珠”但詩中所寫的并非是真正的實物“珍珠”,而是借“珍珠”這一有形的客觀對象來喻指與具有無價的珍珠一樣的最可寶貴的東西——人生的信念,真理的追求,還有真的心。人活著,就應該有他所恪守的人生信念,就應該對真理不斷地追求,還要有一顆真誠、友善的心。哪怕環境再惡劣,也不應放棄追求。這一生活的哲理,在這首詩中得到了形象的表述。詩開始就這樣寫道:“已經不知道什么是光明,/牢黑得不知道自己可有眼睛,/一天,放風開禁,打開窗門,/反被陽光突然戳得眼花頭暈。”這里,“牢”“黑暗”等意象,很容易使人想到環境的惡劣,而“我”已在這樣的環境中處了很久。因為,只有在黑暗中處久了的人才慨嘆:“不知道什么是光明”;也只有久未見太陽者,才一接觸到陽光就被戳得眼花頭暈。但是,即使處于這樣的環境中,“我”還是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他相信地上的房子都能打開窗門,相信再見到陽光不會眼花頭暈,意即相信自己能從險惡的環境中解脫出來。也許環境越險惡,被環境所困擾的時間越長,“我”的人生信念也就越堅定,對真理追求的決心也就越大:“在等得難熬中,還等,/在信得難以相信中,還信。”有了信念,追求總會有結果:“最終,它只能是無價的,/生活的信念,真理的追求,/璀璨純凈的感情—/一顆真的珠,真的心……。”這首詩,富于思辨和哲理,在對真理不斷追求之中飽含著對現實環境的徹底否定,使詩歌帶有現實批判性。另外,比喻精致而具體。詩中詞語的多處疊用,增強了詩的內在節奏感,使人從中體會到一種動感。
上一篇:楊新敏《珊瑚島上的死光》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菊延《珍珠賦》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