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學軍
中篇小說。作者邢也、孫福田、和谷巖。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12月初版。這是一篇紀實性小說。故事發生在1941年秋天。日寇調集了三萬多人向晉察冀邊區進行殘酷的“大掃蕩”,所到之處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妄圖摧毀抗日根據地。為了粉碎日寇掃蕩,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展開了英勇的斗爭。作品生動地描寫了在這次反掃蕩斗爭中,在易水河畔的狼牙山上發生的驚天動地的英雄故事。日寇四千多精銳部隊包圍了狼牙山區,企圖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晉察冀軍區一分區的主力部隊轉移到外線作戰,只有一團七連一個連隊堅守狼牙山區,與敵人周旋,掩護軍政首腦機關和老百姓轉移。他們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民兵的配合下,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勝利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六班的五個戰士馬寶玉、葛振林、胡德林、宋學義、胡福才掩護連隊撤退。他們一邊阻擊,一邊后撤,把敵人引向了棋盤陀這個山峰。幾百名敵人三面包圍了棋盤陀,發起了數次進攻,都被英勇的戰士擊退。戰士們殲敵一百多名,堅守了一整天,完成了任務。當他們撤退時,才發現山后是萬丈懸崖。他們把最后一顆手榴彈投向敵群,砸碎了槍支,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跳下懸崖。馬寶玉、胡福才、胡德林壯烈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崖半腰的一棵樹掛住幸免于難。作品還塑造了張大叔、李惠芬、石老道等群眾形象。李惠芬的事跡特別感人,她是村婦救會主任,在日寇搜索時,為了不暴露八路軍戰士,她用手捂住了正在啼哭的孩子的嘴,孩子窒息而死。她強壓抑住滿腔的悲憤,又投入到抗敵斗爭中去。作品生動地記錄了軍民團結、共同御敵的英勇事跡,熱情地歌頌了人民戰士的英雄主義精神。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業績,1958年被改編成同名影片。
上一篇:蘇守平《獨特的旋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劉圣宇《獻身》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