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近代漢族民間敘事長詩。又名《抗糧傳》。十九世紀中葉產生并流傳在湖北崇陽一帶。孫敬文等整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詩篇寫清朝鐘九(人杰)領導農民起義抗糧的故事。范文瀾《中國近代史》記載:“1841年,湖北崇陽人鐘人杰聚眾數千人起義,自號鐘勤王,并豎都督大元帥紅旗,次年戰敗被殺。”敘事長詩就是根據這一歷史事件為題材而編創的。長詩通過當時崇陽縣衙“糧房”借鄉民“完國課”之機,貪得無厭,巧取豪奪的典型事例,揭露了清王朝的政治腐敗。“糧房”橫行,民不聊生。金太和、鐘人杰等領頭向縣官府告狀,遭到失敗,又告到武昌,總督令撫院審理此案,并治“糧房”貪贓之罪。然而,封建社會官官相護,重立的“糧房”更加嚴酷地壓榨百姓。鐘人杰聚眾兩次砸“糧房”領導起義。起義隊伍占領了崇陽縣城,斬了縣官。詩篇寫起義勝利的情景,氣勢宏偉,振奮人心。長詩中的鐘九,是農民起義領袖的典型形象。他急公好義,智勇雙全,紀律嚴明,威震四方。鐘九反的是“貪官污吏”,但相信好皇帝。鐘九為了不讓崇陽人民遭受血洗之難,“自坐囚籠去面圣”,貪官將鐘九半路暗殺。鐘九起義失敗,但他舍己為人的大公無私精神,在崇陽一帶一直鼓舞著農民反抗清王朝黑暗勢力的斗志。《鐘九鬧漕》,以口頭和手抄本兩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全詩約一千五百余行,全部用五句頭山歌形式,以七言五句為一詩段,前四句對稱,第五句是第四句的引伸和深化。音律上常與第四句尾音葉韻,是典型的五句頭山歌形式的敘事詩。漢族地區口頭流傳的敘事詩較為罕見,《鐘九鬧漕》被認為是近代漢族民間敘事長詩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謝錫文《金鹿兒》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郎偉《鐘鼓樓》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