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道立
散文。作者馬瑞芳。發表于《散文》1980年10月號。作品自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讀蒲松齡的《煎餅賦》,引發對童年——50年代的回想。娘攤煎餅,哥姐爭搶,“我”卻向往酥油餅,因此受到三哥漫畫打趣與門前商販奚落,而爭食的場面也給“我”留下良好的記憶。其時,雖然經濟拮據,但母親設法供兒女上學,兄妹精神飽滿,晨讀夜寫,你追我趕。第二部分到了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年頭,兄妹在校吃夠“瓜菜代”,回家面對母親難得的煎餅花兒,不再比懶比饞,爭搶的是學業上的成績。七兄妹終于抱著玫瑰色的理想考上高校。十年浩劫中,又都成為臭老九被棄置一邊。第三部分,家人議論現在作為山東名產的糖酥煎餅,從其味道變甜,聯想兄妹學以致用、各施其長的生活變甜。又一致斷定,它不及當年有油有鹽的煎餅花兒可口,因為在清貧樸素的生活中,兄妹奮發向上的精神更令人珍視。終篇自勉勿忘吃煎餅花兒的年代,更勿忘連煎餅花也吃不上的年代。“食”是一種文化,歷史是一種文化,讀書攻關是一種文化,把開國以來的歷史和與其相關的家人生活歷程,濃縮于煎餅之中,無論是抒寫對象本身,還是于抒寫對象展開之時,援詩引文,儒雅與俗白雜糅,以議帶敘,調侃潑辣,都顯示了文化散文的特點。
上一篇:楊新敏《焦大輪子》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煤海放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