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儀平策
短篇小說。作者張賢亮。發表于《朔方》1980年第9期。它描述的是,主人公許靈均在同國外歸來的父親久別重逢之際,對自己半生痛苦和歡樂的追憶,及其對未來人生最后的選擇。三十年前,年僅十一歲的許靈均就為父親所遺棄,接著又失去了母親。共產黨收留并教育了這位孤兒,使他在美好的憧憬中中學畢了業,并成為一名教師。但在反右擴大化運動中他被打成“右派”,并被流放到一個偏僻的農場勞教。這個重新被所有人遺棄的人,從此便同牲口和孤獨相伴。解除勞教后,他留在農場放牧。在馬群、白云、清風以及放牧員們信義真情的撫慰下,他產生了對生命、自然和腳下土地的深深熱愛。后來他和一位外流的四川姑娘秀芝結了婚。秀芝的樂觀與愛情,家庭的幸福和溫暖,使他將自己的命運同這塊土地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當三十年后的今天,他父親從海外回來接他出國時,他婉言回絕,毅然回到了農場和熱愛他的人們中間。小說立意新穎,主題深刻,意境渾厚,構思精巧,語言具體生動,意味雋永,感人心弦。作品問世后,引起一場相當熱烈的爭論。一種意見認為,小說批判了“血統論”,表現了真摯深切的愛國主義感情和人道主義心曲;另一種意見認為,小說中的許靈均是一個在迫害中含冤受辱不以為苦,在不幸中麻木僵化不求進取的“渾渾噩噩的人”,由他間接地肯定了血統論和宿命的力量。還有的認為作者回避現實中的假惡丑與人性中的真善美的矛盾,而醉心于“自然的美”和“田園式的美”。作品曾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并被改編為電影《牧馬人》。
上一篇:儀平策《灰色的帆篷》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曉文《靈旗》當代文學作品賞析